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  预料之中

(2006-04-28 19:11:54)

此前,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基本获得了以下三大共识:其一,3月份银行信贷的增量依然在快速增加,有专家估计,至少应在5000亿元以上,有人甚至估计应高达5500亿元左右。如果这个数据八九不离十,那就意味着前三个月的贷款增量已经逼近1.25万亿元,即全年2.5万亿贷款控制规模的50%。尽管每年上半年通常是银行贷款投放的高峰期,但这样的增速也实在太过分了。按这样的增速,上半年就可能用完全年的新增贷款规模。

其二,专家们估计,前三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比增速,同样会超过前两个月。有专家认为,前三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比增速,接近或达到30%他们不会感到惊奇。1-2月份,这个数据是26.6%

其三,居民消费价格(CPI)的同比涨幅不会高过上个月的数据,应当处于持平或微跌水平。有专家估计,3月份CPI同比增长率大概应在0.8%附近。

上述三大数据均已获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确认。不过,有人认为这些数据看似有些矛盾――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物价却在下降。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上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上涨,必然导致物价上涨,而现在没涨,或许仅仅是因为规律性的迟滞效应而已。

因此,这样的矛盾不应当成为障碍央行紧缩货币的理由。相反,如果货币政策是盯住通货膨胀的,如果央行调控是讲求前瞻性和预测性的,那么考虑到投资与物价、货币政策传导等迟滞效应的因素,现在无论如何也到了央行该更大力度地紧缩货币的时候了。

   

价格工具优先

318,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讲话称:“央行将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将商业银行的头寸调控到适度水平。”此言一出,市场为之震动,普遍认为,央行将马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下简称:法定准备率),上调幅度应在1个百分点左右。但一个月过去了,市场并没看到央行“出手”,于是渐趋平静。

但是,这并不等于央行已经放弃紧缩货币的考虑。其实,作为一剂“猛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来紧缩货币,当属有效之举。而且,同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以下简称:超储利率),并附之以公开市场操作的微调,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

但我们认为,按照目前市场货币的数量,以及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仅仅依赖上调法定准备率,恐怕效果有限。因为,目前市场货币数量远远大过2003年和2004年,因此,提高法定准备率不一定会使货币市场利率上涨(或仅仅是短时上涨),近而无法上挺贷款利率,达不到抑制贷款市场需求、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

因此,我认为价格手段优先应是明智之举――应当想办法提高银行的贷款利率(详见本报第657期,B2版《央行启用价格手段  到时候了》)

 

国际收支平衡的要求

实际上,近五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为越来越多的外汇占款所困扰。为维系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买回市场多余的外汇,然后再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量发行央票,以收回市场过多的基础货币。

长期这样的操作,不仅大大增加中国货币政策的成本(央票付息),而且也弱化了公开市场操作效率。有专家测算,目前央票发行对回收货币的效率仅为30%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困境,人们通常会认为是人民币汇率弹性过小所致。但这里恐怕忽视了另一个原因,长期以来,人民币贷款利率过低,同样也维系了出口企业的低成本生产,从而鼓励了商品出口。

因此,适当提高贷款利率,不仅可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同时也可达到抑制出口增速的目的。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达到111.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8.5%,也超过2月份的24.53亿美元和1月份的94.9亿美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