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2
(2017-08-18 07:08:16)| 分类: 瞎记 |
http://www.zsnews.cn/zt/2006YiZhiTaiDu/showcontent.asp?id=408710
|
不携寸草去的林君复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2年9月11日 第 2805 期 D3版 阅读次数:287 |
| 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已是百年前的壮举。当时,为了推翻二千年的封建帝制,很多革命志士洒热血,抛头颅,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其中有一位看似平凡,实不平凡的志士,今天,中山隆都的老人仍然传颂他的光荣事迹。他,就是名人之一的林君复。 1879年,林君复出生于香山县(中山市旧称)隆都大涌乡安堂村大户人家,其家有些祖传恒产,生活安逸。幼年在村塾就读。及长,到广州入读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深感清廷腐败,外侮日甚,国家的出路如何?他阅读过乡贤郑观应(1842—1922年)的《盛世危言》等著作,又受到康梁变法维新思想影响。光绪年间,东渡日本,摒弃封建八股文,希望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19岁的林君复,先后在东京宏文书院、早稻田大学攻读。1900年,孙中山先生多次在东京向中国留学生演讲,宣传鼓动民主革命并听取意见。林君复慷慨陈词,引起孙中山赏识,相约另谈,并予以嘉许。 孙中山把筹募革命经费任务托付给林君复,林表示愿意带头行事。时值林君复新婚,孙中山问他“舍得家否?”一是家庭财产;二是革命志士的家人,随时会有灭族之灾。林则态度坚决。回到大涌,以留学需款为理由,变卖家产。其兄深知君复所为,大为震惊,生怕连坐斩首,况且,首先会变成穷人;后在弟弟晓以大义之下,同意先卖大部分。 林君复将款项交给黄兴、朱执信。再到日本,四出奔走筹款,时值其岳父缪福培(旧居石岐狮子街)在日本经商,颇有积蓄,结识华侨多是巨商,经君复劝说,由缪福培带头,纷纷捐助。 1906年,林君复奉孙中山指示,到澳门创办“仁声”剧社,他与林寿恺、张若屏合卖家产共2万银圆以作经费,演出《血泪》等剧目,宣传革命。该剧社是我国第一块现代剧奠基石。 孙中山介绍秋瑾女士给林君复认识,并教导他要重视妇女力量。光绪末年,林潜回大涌,动员亲妹林寿华和表妹等人参加革命。他接受偷运武器入香山县的任务,便布置各人乔装新娘、陪嫁、轿夫、脚夫、八音员,吹吹打打将武器运到石岐。也有先运到安堂,再到石岐“曾省三堂”中药店,后转到民生北路大萧屋。均用于辛亥革命举义反正。 武昌起义后,林君复迅速投入武装队伍,参加广东顺德、香山等地的激烈战斗。广州市商会推选林君复为广东都督。他认为已经推翻了清廷,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自己婉却不当官。及后,接受孙中山的亲自委任,只是当一名大元帅府参议。还有一些要职,他一一婉辞。孙中山为此而亲笔书赠“毁家纾难 功成身退”条幅给他。 林君复晚年时,到惠阳县象山古寺削发为僧,布衣素食。不当高官的林氏,1942年病故于古刹,身无长物,享年六十有四。 林君复生前,精通古籍。偶有所感,即为诗,作填词,写对联,共有四千余首。1918年,海军总长程壁光在护法斗争中,被暴徒刺杀,孙中山赶到,抚尸恸哭,饬令林君复撰写《程壁光殉难记》,林氏用四六骈文体写成,刻碑立于广州珠江江畔。林君复多次同鲁迅、李宗仁讨论文学。1933年,中山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林君复以家长身份出席,李宗仁登台讲话后,趋前与林氏握手,颂赞林氏“高风亮节不胜钦佩”。林君复曾经为日本翻译很多佛经、中医书。他临终时,知道自己的后代,只是贫穷知识分子,人生道路让他们自己走。断断续续地说:“只带赤心来,不携寸草去。”他自己不知道的,是他的遗言竟然在沙溪、大涌流传了六十年! □李国瑞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