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夏季
(2017-07-13 15:13:05)
几日闷热,竟然捕捉不到一丝古人叹过的夏日凉爽。好像唐宋词作最多的意象,总是清风微雨一类,读昏了头,就要惜起夏来。如果惜春是作,惜夏就该是迷吧。中国的文化里其实有许多的圈套,还得看你会不会解,解了套,它才显得好玩。比如夏季为什么让人感到漫长,不是因为白天的拖拉,也不关乎气候的炎热,而是那种不流动,不流动带来的体验就是黏稠空心,无处安放,你不知道把自己落实在哪,便会失去舒适。然后就会有莫名的怨恨。这怨恨不是古诗词的经验,得自己去解。
人一怨恨,岁月就漫长。这怨恨又是无主的,只能由了它去,骨子里就会滋生出慵懒。文人写夏季的诗,喜欢把它写得特别清新,所以我怀疑清新是慵懒的一面镜子。一个人越是活得清新,骨子里就越慵懒。但是反过来,活得慵懒,却不大容易被视为清新。可见慵懒更城府,清新比较二。现代有那么多小清新,简单把他们归类为懒人是没有错的。夏季特别适合发懒也是这个道理。至于唐诗宋词为什么一写夏季,都有犯二的毛病,我以为这里面主要还是起哄的成分太多。你哄我哄大家哄,就哄出一个“水晶帘动微风起”的假象来了。一个真正的怀疑主义者,是不会喜欢夏季的。
夏季又特别适合读那种相当熬人的书。如果你觉得有一本书的使命就是要读者受罪,可以在夏季挑战一下,比如《尤利西斯》什么的。记得梭罗好像也喜欢在夏日里读《伊利亚特》,这书我只要读上十分钟,就能进入进入荷马营造的史诗幻觉中,前提当然是半睡半醒,似梦非梦。这样情形下的读书效率是否高,这并不是首要的,关键是你找到了填补那个空洞的方式,它用一点廉价的智力与勇气,挑战性地将你置身在不见尽头的时间隧道里。你需要去面对阅读带来的柔性愤怒,以及身心慵懒的凶险。到了《尤利西斯》这更甚,试图与文字的对抗被一种彻底的无望所替代,索性把自己全交出去,好死不如赖读。我多次推荐过朋友去读《尤利西斯》,理由便是它太像一道上帝炮制的夏季大餐,吃一口就会噎着,又永远不会有吃饱的感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