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车

(2017-04-17 07:47:49)
分类: 瞎记
      博尔赫斯在随笔《马车上的铭文》的开头,描述了一个古典主义意味的阿根廷街景:“车夫是个土生白人,像他驾驶的木料和铁材制造的车子那般结实,他漫不经心地吹着口哨,或者用温柔得几乎荒唐的声音指挥三匹拉马的车:后面两匹卖力气,前面一匹套着铁链打头开路。载重或者不载重,区别不大,只不过空车行驶时不那么带劲,车夫更显得傲慢,仿佛仍保持着匈奴王阿蒂拉的战国特有的军事含义。行驶的街道可能是鹅山街、智利街、帕特里西奥斯街、里韦拉街或者巴伦廷.戈麦斯街,因为那里的车辆林林总总,各式俱全。”
      这段文字本身清淡,说不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但是场景很吸引我,至少在八十年代的桂林,马车行走在街上是很寻常的。那些马车好像属于某个国营的运输社,通常拉着的是一些建筑材料。那会的市区交通远不像今天这般繁忙,马车和机动车同时走在主干道上。我观察过车夫的表情,半睡半醒,头上压一顶破旧的草帽,很少像电影里的马车夫那样神气地挥动鞭子大声吆喝。那些马也知道要去哪里,轻车熟路地往前走,偶尔过来一辆机动车,司机会主动地给它们让路。这个画面表达起来多少有些荒凉,事实上你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就知道它具有相当的细节与扎实,一片片看似平庸的街区因为马车走过变得令人着迷。尤其是马车从师大前面的古城门里穿行,马蹄与地面的敲打,声音干净而宽厚,整座老城有浓浓的庭院意味。
        再读到博尔赫斯这样的文字,会为自己曾生活的城市有过的散漫史而心动。“漫不经心”大约也是马车夫们一致的职业品行,无论在桂林还是遥远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大约一九八五年,还在长影文学部当编辑的诗人王小妮找到我,想约一电影脚本。我爽快地答应了,并且立刻想到马车夫这个题材。我的故事是这样的:运输社要补充新的马匹,四个年轻人去贵州的大山里买马。路上遇到暴雨,山洪在狭窄的山谷追赶着这个马帮,他们必须在山洪把人马吞噬之前冲上一个高地。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的故事,灾难片风格,在当年应该算相当前卫。我用了不到一周写完脚本,挂号寄到了长影厂王小妮的手里,然后信心满满地等着回复。
        王小妮的回复是这样的(大意):故事很好看,人物也精彩,但是根本没法拍。光是拍马这类动物的片耗比就大,你这还弄一个山洪,马戏加特技,长影厂一年的钱全砸这片上估计都不够。
       嗯嗯,那年陈凯歌拍《黄土地》也不过二十来万。算我栽了。要搁今天,怎么也得算一大片吧。

       有一次在中山的五桂山户外,曲折的山路前面传来马帮的铃声。那久违的铃声在炎热的树林里像孤独的鸟,又像一片阳光下的乌云,被什么东西由远及近地拉到你的头顶,将惰性的情绪覆盖下来。
       我们走到一个空地时,马帮出现了。是那种无法再真实的马帮,一共十来匹马,以骝色和栗色为主,体型不算高大,但是很强壮,一看就是典型的南方山地马。这种马不像蒙古马那样长于奔跑,却能驮重,耐力也极好。
       赶马帮的是三个中年人,一问果然是贵州那边来的。他们说这山里要架通信电缆,但是靠汽车无法把电缆运进山里,租用他们的马帮就成了唯一的选择。看来马帮的作用并没有完全被机动车取代。知道这一点让我十分高兴。
       我和马车夫聊了一会。聊他们的收入和工作机会。那些马在一边吃草,安静得让人忘记它们是马。

       最后一次与马的近距离接触是在缅甸的蒲甘,面对上千座的佛塔,要想悠里悠哉地把它们大致看一遍,最好的选择就是租一辆马车。我们遇上了一个叫titi的马车夫,人黑得发亮,一高兴就“乌喇喇乌喇喇”地叫,没事的时候喜欢和他的马打情骂俏。这是我这辈子坐得最开心的马车,晃晃荡荡无所事事,眼睛一睁看到个喜欢的佛塔就让titi停下来,围绕着佛塔里里外外转几圈,拍够了片子接着上马车打盹。你只有长时间坐过马车的经历,才能领会马车夫们为什么会永远处于半睡眠的状态。世界前荡后漾成了一张摇篮,现实与幻境交叠而过,微小的豪气却让人产生闯荡天下的错觉,这个时刻眯眼冥想,确实是无法言说的一种分泌快乐的方式。
      关于缅甸本地的马,我不太清楚它们是哪个品系,觉得它们应该与中国的云南马比较接近。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已经通过腾冲这条古商道与缅甸和印度有了贸易往来,腾冲马会不会就是那时被引进缅甸的呢?总之我在蒲甘看到的马,体型要比贵州马略大一些,介乎于蒙古马与黔西马之间,这也大体符合腾冲马的特征。最奇特的是,这马不像别的地方见到的马那么傲慢,始终对人保持着微笑。以这样的态度,再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取代它在蒲甘的地位了。
      有人说东南亚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好马生存,但我在蒲甘见到过的马,的确是好马啊!

马车
山中遇到的贵州马帮
马车
蒲甘的马车
马车
送上一头蠢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乡下的桥
后一篇:市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