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郊

(2017-04-20 08:13:21)
分类: 瞎记
       我尚未有机会读到博尔赫斯喜欢的诗人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的大作,或许国内还未有出版社想到出他的译本,不过从博尔赫斯的随笔中知道,卡列戈笔下的市郊还是很有展开想像力的空间的,或者说,那更像一个各路侠客必争的江湖。
        恰好我居住的环境,一直以来都与“市郊”这两字沾亲带故。小时候住在象鼻山边,那时城区面积不大,过了文昌桥才算到了市中心,桥的这边,我们大院是被一大片菜地包围着的,正儿八经算市郊了。到了珠海,分到的第一套房子在刚开通的板樟山隧道一侧,90年代初那一带也只能算市郊。后来它发展太快,出于潜意识中对市郊的迷恋,我搬到了人民西路的新香洲这一片。没想到几年后还是没有躲过“市中心”的厄运,最后只好跑到现在居住的坦洲了。     
       市郊到底有什么好,如此值得我留恋?
       首先它的治安要略差于市中心吧,想到这点我会特别开心。我讨厌治安太好的地方,喜欢看到街头有人打架,拿着刀械四处追逐,好汉和混蛋交叠出现,小酒馆里总是一副剑拔弩张的样子。这样的乱世是个在市中心不可能搭建到了乡下也衬不起的舞台,只有托付给市郊,才能扛起这份担当。一个过于井然有序的市中心,我会活得紧张,因为故事太少,眼前看到听到的,全是规则。      
       我们小区门口,每天傍晚都挤满了流动小贩,我从来没有嫌弃过他们是否占道经营,最重要的是城管也放了他们一马,那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从未在此上演。与其说是管理理念的不同,还不如说这是市郊特有的一种宽容。
        刚搬来那几年,常看到路边有那种临时搭建的大帐篷,里面上演的是来自安徽或者河南的民间马戏。一些买不起票的孩子,努力想从帐篷厚厚的门帘看到里面的情景,收票的如果是个老汉,会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拍拍那些脑袋,“进去吧”。 
       一个乡下人进到城里,最让他适应的,也是这类城乡结合部。城里人的傲慢被稀释了,乡巴佬在这里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善意。在市中心,他们甚至不敢正眼看一下那些贵族老爷式的出租车,而在坦洲这种地方,竟然能花五元钱,享受一下电动三轮带来的便利。       
       市郊的迷乱与嘈杂是不应该被整治的,就像你得允许有的少妇不戴乳罩穿着睡衣就出来逛街一样,那不是教养问题,是风情。
       人与人的交往也比城区里的那些人更接地气。我在花园里种花,总是会有大妈站在栏杆外面大声地问:“老板,为什么你不种点菜啊?”这些大妈想必还未完全适应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我讨厌种菜,但我喜欢别人建议我种菜。
       如果说我住的这个市郊还少了点什么,那就是它少了些小教堂,天主教的,基督教的,多少应该有一些。格局不必太大,建筑不必太豪华,角落里有古董风琴,地面铺着红砖,砖上嵌着青苔,看上去低暗潮湿又具岁月的柔情。现在的市郊偶尔也让我想到一个异教徒,放纵得失去节制。当然,往好里说,这是一个硬汉的禀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马车
后一篇:读书日又来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