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祠堂多,尤其在广东这样的地方几乎村村都有,福建也有不少,基本是老物,村子变来变去,只有祠堂以不变应万变。有的村已经被城市吃掉了,唯一能证明那个村曾经有过的,仍然是祠堂,大体上没有人会去碰那些东西,可见这里的人对祖宗还是有敬畏的,即使文*革也不会随便把它砸了。
北方的祠堂好像不如南方的多,据说这与北方的村落历史上流动性大有关,各种旱灾水灾,一次次迁徙与移动,造成北方村落宗族结构的瓦解与崩溃,多姓氏的混居,宗族观念逐渐淡化,盖祠堂自然没有相对稳定的南方乡村那么来劲。那些幸存的祠堂,也与南方的构造上大不一样,通常喜欢藏在大户人家里面,像王府什么的,揭开族谱一查,更像一历史名人住所,倒并不轻易把祠堂二字写脸面上。所以在北方要找祠堂,是颇费些工夫的。除了那些历史原因,或许与北方人性情也有关,想拆就拆了,在这事上不纠结。有人说南方的祠堂多是因为南蛮地区开发晚,加上山多交通不便,官府的法规总有点鞭长莫及,宗祠就行使了大部分管理功能,用宗法来代替国法。这种说法也不是全无道理,但南蛮有那么蛮吗?
但是北方庙多啊。总得信点什么,所以北方的庙都盖得豪气又通透,就算小庙也不难读出大格局。庙在广东的乡村更像是点缀,用心的不多,村旮旯里挤挤就挤出个小庙来了,看上去凄风惨雨,神的面色也不那么好,总觉得身体不够健康。有的庙小的仅能供土地爷容身,人要祭拜,得把屁股撅到庙外。
祠堂也叫宗祠。我见过的南方宗祠大多数都建于清代,更早的不多,不知这是不是和清代礼学家改革有关系,感觉那会村村都在大兴土木建祠堂,热情颇似今天建住宅小区。这些祠堂看上去千篇一律,有自己风格的不多,不过仔细揣摩还是能看出彼此的一些区分。在珠海比较值得一看的,除了名气大一些的那个斗门菉猗堂(这个初建于明朝,现在越翻修越像景点了),下北山村那个极少被关注的浚菴卢公祠也不错,保留下来了极丰富的细节。(祠堂最怕的是没有细节,荒疏得像采摘过的瓜地,说不出的枯萎。)还有我经常去的三乡老街,里面的祠堂多得数不过来,大大小小潜伏在民居里,走着走着惊喜就来了。其实这些祠堂现在很多都成了老人活动中心,要是闲着,混在里面看人家打麻将,也是浓浓的乡味儿。
不知能不能简单地分为南方教和北方教,至少从祠堂和庙宇的建筑上是大致可以分一下的。北方教的强悍与南方教的坚忍正好是汉民族的两极,只是元人灭宋后,强悍就越发地成了稀罕物,南方的坚韧与隐忍开始成为主流。现在汉民族的性格,大抵上是南蛮子的性格多一些。
坚韧与隐忍也不能完全算是一种好性格,它很容易营造出虚假的祥和,好像啥事一忍就全过去了。你只要在任何一座南方祠堂里呆上一会,就会有这种祥和感扑面而来,世道多混浊也被挡在外面了。我有时心乱了,也会去这种乡村祠堂里找一找祥和感,跟自己说没事的,大家都能过我也没什么过不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