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烹饪一样,最讲究心情。同一本书,因为心境的远离,硬读便有自虐的嫌疑了。
比如我这两天在读《埃伯利街谈话录》,就觉得乔治.摩尔这个人说起话来叨逼叨逼的不够利索,完全是自言自话,一点没有“谈话”的那种机灵。我怀疑真和他谈艺术,怕是要当着他的面打起呼噜来了。当然,反思一下自己,读书也是越来越无心,把好书读坏也是可能的。
不过没心读书时,也有强读的好处,因为根本看不进去,又不想潦草地交代,就盯着其中一页反复读,用那些字来填堵内心的空隙。这样的读法,读到后来还真有了特别的拥堵感,就像一个人吃下了一堆根本不想吃的食物,然后挺着肚子上大街去跟人打招呼一样。食物在肠胃里的意义是相同的,它只是在没被吃下之前才有好坏之分。我是特别想有人问:今天读的什么书啊?然后叼着牙签漫不经心地回答一句:“《埃伯利街谈话录》呗。”这个“呗”字可以吐得娘炮一点,以此拉开与乔治.摩尔的距离,保留一点阅读时的真实性,但又不那么容易让人猜透。他妈的这书一“呗”了,是说明它有趣呢还是说它无趣呢?……对方眨巴着绿豆眼儿开始费劲了。
很可惜也没个人来问我,设计好的回答根本用不上,就把这书读完了。读完了脑子还是混沌,倒是记得里面提到爱伦坡的一句话:“世界是一处没有死亡的地方,我们只是与自己分离数亿万年而已。”这句话对怕死的人还是个蛮大的安慰的。我嘛,不是特别在意这个事,但也不想与自己过早分离。有什么办法吗?又不爱养生。想来想去,我还是接着自虐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