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南山经”开篇,就提到了桂树。南方的鹊山系的头一座山叫招摇山,山里头长满桂树。当时与它共处一方胜景的,还有各种漂亮的黄金美玉,有叫祝余的青色花,还有长得人五人六的怪兽狌狌,据说它能知道往事,却不能知道未来(就这点来看和人没什么两样)。最奇特之处在于,吃了它的肉,可以跑得比博尔特还要快。还有一种叫迷榖的构树,可以发光,佩戴在身上人不会迷失方向,比现在的指南针应该更好用。还有藏在水里的蜜蜡,这玩意儿近年来也是价格疯涨,不过我还从来不知道它曾经是从海里采取的,戴在身上的好处是不会生盅胀病。总之招摇山是个好地方,这么多的好东西,不招摇也说不过去,相比之下,桂树就实在算不上有什么特别了,既不发光,也不给人指引方向,又不能避邪消灾。我怀疑在那个比《阿凡达》还奇幻的世界里,桂树算是最不起眼的一种植物了。也正因为它不起眼,命戝,所以好端端地活到了现在。像那些古古怪怪的珍物奇兽,估计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太过苛刻,都一一消失了。从这点看,凡是经历过《山海经》时代幸存至今的动植物,我们都有理由将它看得像活化石那么珍贵。
桂树在《山海经》里一共提到两次,在“海内南经”里再次出现,这回与桂林的名字由来有了更直接的关系了,“桂林八树,在贲隅东”,意思就是在一个叫番禺的地方的东面,有八株大桂树。八树而成林,其言大也。至于这八株桂树怎样地大,惜墨如金的《山海经》就一字未提了,反正就是大得很夸张。这么大的桂树,现在整个桂林估计也找不到,但是八桂与桂林之名却因此而来。当然,此桂林是否彼桂林,这仍然是可商榷的。
说到八桂,似乎这里有古人的一点小智慧。要是叫成桂八,其实意思也是一样的,但怎么听着都像骂人。也许在先秦时就有“死三八”或者“王八”一说了,所以这八的摆放位置就显得很重要,一般来说宜前不宜后,(除了“八婆”是个例外,前后皆不宜,不信就叫个“婆八”试试。)桂树八棵如果叫成桂八,你会觉得那个地方不是正经人呆的地方,浑身上下披挂着一股二癞子劲,没脸没皮的,整天琢磨着怎么整一些下三烂出来。八桂,听着多官方多体面啊。
不知为什么,这两处都没提到桂花,这不能不说是《山海经》的一个小小遗憾。我只能猜测也许是桂花太小不够抢眼,除了香味还算浓郁没别的特点了。要是它长得像西山篇里汉水发源地的树蓇蓉那样,有黑色的花朵,吃了能让人有避孕绝育的功能,无论如何是必须要提一下的。再不然,长得像一头猪那么大也行,秋风吹来,一树母猪面相的桂花发出哼哼叽叽的叫声,多山海经。
与桂树间接有关的,则是“海内经”里有关吴权的一段描述,这位的老婆阿女缘妇与炎帝的孙子伯陵通奸,一气生了三个儿子,吴权就把花花公子伯陵给杀了。炎帝大怒,把吴权发配到了月亮上去砍树。后来,这神话传来传去的走了样,吴权就成了吴刚,他砍的也不是别的什么树,正是大名鼎鼎的桂树。这桂树是从招摇山里移植来的,再与月亮上的什么劳什子转了一下基因,算是优化过一回,具有强大的生命能量,哪这么容易就让丫砍了。吴刚一斧头下去它的伤口立马就愈合,砍呀砍总也砍不完,神里吧叽的,把吴刚累得连死的心都有了。由此可见炎帝的歹毒,也终于让我们领略了桂树的神奇。
稍后一些的《淮南子》里曾经也提到“月中有桂树”,并且这桂树还是四季桂,也叫天竺桂,虽然不及桂林常见的秋季开花的金桂丹桂那么馥郁芬芳,架不住人家老开老开,一月开一次,香不死你也要先把你烦死。我说“曾经”,是因为这个“月中桂”在今本的《淮南子》里查不到,只是在宋人的《太平御览》中被引了一下,也不知是古人所读的《淮南子》与我们的版本不同,还是这桂树在古籍中生得无趣,自个儿出走了。
《淮南子》之后,具体地说是晋代开始,一个新词“折桂”横空出世,大凡科举考试中的牛人,都可以比作“蟾宫折桂”,白居易就写过“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这一折,生生一副志得意满的酸劲儿就出来了,用新词说,真是“作得要死”。桂树从此不得消停了,就连奖励杰出人士或者优胜者的时候,都要去摘些它的枝叶编织一顶“桂冠”给戴上。这风俗传啊传的,居然传到古希腊去了。有个叫阿波罗的帅哥想泡一个叫达芙妮的美妞,整天对着她弹琴唱酸曲儿,可惜这个达芙妮是个拉拉,宁可变成一棵桂树也绝不做阿波罗的马子。就这样阿波罗还不死心,采下桂树叶当饰品挂满全身,以示他对达芙妮的忠贞不二。不仅如此,他还给全希腊最擅长写梨花体的诗人都赐一个桂冠戴在头上,用来组成自己的求爱拉拉队。古希腊的诗人就是那时候开始泛滥的,连小清新们也纷纷效仿这种款式,只要走在大街上,满眼都是桂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搞嘉年华盛装游行。当时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一个人来到特洛伊》,文艺青年们聚会的时候都喜欢拿它来朗诵:毫无疑问/我做的桂花汤圆/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到底是希腊神话在前还是《淮南子》在前?好像差不多……我的脑子有点乱了。不过《山海经》肯定要比希腊神话早一些吧。一想到老祖宗又折了一桂,自豪感由然而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