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喜欢演讲,在《容忍与自由》里收入了他的52篇演讲稿,当然这只是部分,他远远不止这些。听他这人说话,不是特别激烈的那种语气,连骂GCD不给学术自由,也是很温和的骂骂就算了,没有带上明显的愤怒。以前我总认为演讲的人应该情绪激昂,看问题特别挑剔,配合夸张的肢体语言才比较有煽动性,就像希特勒那样。后来觉得胡适这种演讲也不错,那种你爱信不信的松驰度把握得挺好。
有些话题,隔了几十年再重新提起,观点没变,这也是很考量人的一致性的。比如他在1932年针对大学毕业生的那次演讲,谈到防止堕落的三个法子,在1960年的另一次演讲又同样出现了,只是简约地概括成了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三个药方。看来这人想事的专注度是相当够的,否则随口那么一说,几十年后很难原样复现。像我这种人说话就喜欢信马由缰,别说几十年后,只是过几个月,几个星期,可能就要变一变了。好在我也不希望别人把我的话当真,随口说最好遇见的都是随便听,你非要认真,我也只好赖帐了。
再来说说他给毕业生开出的这三个药方吧。
首先是问题丹,就是说人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味的问题在身边作伴,没事就拿来捯饬捯饬,这样才会脑子不像浆糊一样馊掉。胡适把这个提得很高,说成是入世第一紧要的救命宝丹。这话猛一听是没错的,不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看着是乱,其实学术秩序还是相当健全的,从大学出来的人都比较有栋樑之感,所以自找麻烦带在身上也算是合情合理。这样的氛围一直到60年代的台湾,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如果搁在今天的大陆,各种问题一大堆,形而上的形而下的都有,它们根本不用你去找就纷至沓来,首先找份工作都是个大麻烦,人能做的只有尽可能的撇清它们了。不知胡适要在今天的校园里做这样的演讲,会不会被学生起哄呢,至少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点嫌疑是免不了的。
兴趣散这个建议倒是不错,如果你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应付的话。当然,前提是你不能进富士康这样玩命儿的公司去工作。任何需要天天加班的部门,无论开出多高的工资也免谈。不为庸俗成功学所累,不介意同学聚会上受到的各种刺激,一切以你的自我为中心。呵呵,人真到了这一步,在当下也就和佛差不多了,说穿了那些业余爱好就是一个由头,它让你相信自己这种不满世界开会,不加班加点,不需要有大量应酬的生活才是最健康的。至于具体爱好什么真不是个事,只要天天闲得出时间,打麻将也好嫖娼也好,在我看来都算是成功的人生。
至于信心汤这点,倒是和宗教信仰一样可有可无,看怎么选择了。我这个人还是宁可选择不信。有信心的人容易亢奋,我不好这一口。再说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即使没什么信心也不会使我更抓狂。你要选择信也没错,这其实就是一心灵安慰剂,没那么复杂的,没事到微博上转转,那儿有人天天都在煲鸡汤,喝下去,自然就能把人补成一个信心满满的胖纸。嗯,这话说出来我自己都爱听,不知为什么,我一向是歧视胖纸的,但是一说到乐观和信心这类话题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也总是胖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