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用了近八年的收音机坏了,本来想再买一个,反正也不贵,又觉得这个弃之可惜,毕竟天天陪着我的劳什子,就试着寄回厂里,没有发票也没有保修单,没想到人家给免费修好又寄了回来,天线也换个根新的。我想是不是因为消费收音机的群体太过小众,以至服务如此上档次。换了是手机,怎么也得宰我个百八十块。
这年头听收音机的人应该没几个了吧。确实也没啥可听的,除了卖药的就是讲养生的,剩下的就是天气预报了,在本地连个像样的古典音乐节目也收听不到。
七十年代末我家有了录音机后,我还一直在用红灯牌收音机听音乐节目,毕竟音乐来源是免费的。古典音乐也是从那时开始接触的。后来对音质要求高了,买磁带,然后买CD,玩音响,那台老式收音机就让老妈送到乡下去了,据说还在,估计早就不响了,只是人家舍不得扔掉。
在我看来,收音机特别适合用来欣赏古典音乐。我倒不是要从电子管的迷人,全频的喇叭,略带声染的音色这些音响术语去谈论这个话题,只是觉得收音机那种小音量特别有一种倾诉感,它不干净的底躁,低音位置发出来的"蓬蓬声",也使音乐在无线电波中变得格外有画面。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它古董的造型,尤其是木制的机箱,上面长着一对猫眼,收音机主人在努力寻找信号时,猫眼的瞳仁也在俏皮地放大或者缩小。这本身就是那么精致的品味,使你很容易便置于那“古典”的氛围里。
豪华的音响也许能帮我们更多地捕捉到演奏的细节,但是它的声音无论你用什么器材和摆位来调,都调不出收音机的那个温暖。我有时甚至怀疑现代音响只是为摇滚乐而生的,它极有可能是古典音乐的天敌,是上帝派来灭杀巴赫和莫扎特们的重型武器。否则为什么在进入发烧时代后,我们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反而急剧地减少了呢?
不明白那些调频的立体声广播为什么不肯多做些古典音乐节目,多省事,介绍一下曲目作者,然后啥都不用管了,一张唱片搁那可以唱两小时,大大节省人力成本。现在的电台感觉就是被话痨们给占领了,一档节目到了主持人那里全剩下说了,说完一档,再由下一档主持人接着说。那些主持人大多话语凌乱,速度很快,嘴皮子永远跑在脑子前面,像得了某种精神疾病。絮叨就罢了,音色多半也不好。其实从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我们倡导的那种播音腔就有问题,听起来一点也不人性化,男人没有男人味女人也没有女人味。现在想想,还是《南征北战》里的国民党女主播的声音更打动我,"共军节节败退,我军乘胜追击,必将华东共军全歼在山东境内……“仗打成怎么样且不论,女主播这肯定是人家占了个先手,可惜这么好听的声音只能在老电影里听到了。
我曾经一度认为好的收音机的标准必须具备两点,一是能清晰收听到"敌台",二是里面有娇滴滴的女主播。这里前者是硬件后两者是软件,缺一不可。现在的问题是,敌台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台湾女主播也越来越让人失望了,一定要找那种声音,林志玲大约算半个吧。
尽管喜欢看话痨电影,我却非常厌恶听话痨广播,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长年忍受中性人的声音,坚守着收听广播的爱好,可见我的神经有多么坚强。
有人研究到了世界末日那天,最可靠的传播媒介还是广播。因为你想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电视、报纸或者互联网信息都是白瞎,只有电台能告诉你哪里可逃过一劫或者至少比别人晚死几分钟,当然,前提是有个不怕死的林志玲在坚持广播。所以我也劝你别太嫌弃现在的广播不好听,好歹也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备着,就算里面的新闻和养生全是假信息也没关系,万一哪天真用上了呢?要是有个大型的复古款电子管收音机就更美妙了,上面还带猫眼的那种,紧抱着它在地球的爆炸中一道飞向太空黑洞。黑暗越来越近,全身如一束败叶枯枝,巴赫的平均律还在耳边镇定地弹奏……那个形象想想也屌爆了。
可惜现在不让开办私人电台,这玩意也不需要很大的投资,官方的广播又实在没有竞争力。要是真有开禁的那一天,我去弄个纯粹的音乐电台也蛮不错,主持人不必多,话痨型的一个也不考虑,就招一个娃娃音来足矣。每天面对着话筒来一句:亲爱的共军,哦不,亲爱的听众,今天让我陪伴您开始一段莫扎特的音乐之旅。
三小时的《费加罗婚礼》就此拉开序幕。
好像建个网络私人电台倒不是特别麻烦,不过那不是我的菜。我觉得要搞电台就要占用频率,这是土八路与正规军的区别。何况我们国家的电台同质化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别说品牌效应,想听出一档节目有什么自己的风格都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搞私人电台,轻而易举就让那些官方电台喝西北风去了。不过想想目前办私人电台好像要治安拘留或者判刑,还是算了吧,我可不想只是为了让大家伙听古典音乐轻松轻松,最后弄到大牢里,和李代沫、黄海波成为了狱友。
前些年在近邻中山市,倒是意外地发现了有个“中国收音机博物馆”,一高兴立马钻了进去 。这个博物馆的环境就很不错,设在一幢老式的德国建筑里,展出的展品更是让我这收音机爱好者大开眼界,从中国最早生产的收音机,一直到1949年之后生产的,以电子管收音机为主。其中最漂亮的是1959年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熊猫旗舰收音机,同时有收音、电唱、录音三种功能,用到了20只电子管和4个喇叭。这个落地式收音机已经能收听中短波和超短波调频节目,这样的工艺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去看,也是相当震撼了。最主要的是,它代表着那个时代最顶端的文化消费,集合着奢华与质朴这两种矛盾的特质,将古典的精神牢牢锁在那一方木匣子内。
从博物馆出来,突然很想给自己添置一台真正的电子管收音机。那种有着洛可可装饰风格的,睁着一对无邪的猫眼的古典主义收音机,只是市面上的现代仿品大都设计得不够雅致,我担心出来的声音也是数字味的。还是把这个梦想藏着掖着比较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