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图片找出来了。
曼德勒有座山,不是太高,海拔也就二百多米,但已足够俯瞰全城。这座山旧时称罗刹女山,不过这个罗刹女不是《西游记》的铁扇公主,应该是护持《法华经》里的那十个罗刹女。因为唐僧等师徒四人去印度取经,并没有经过缅甸,所以人家也没必要弄个女妖魔来给这座佛教圣山命名。不过想想也挺替唐僧可惜的,古骠国在我看来确实值得一游,反正是公费,拐个弯就去了,多长见识啊,没准《大唐西域记》也能多写好些章节出来。可见唐玄奘脑子也不够灵活,至少比今天的干部愚笨多了。
那天曼德勒山(也就是罗刹女山)的游客不是很多,这与缅甸的旅游业尚不发达,中国游客还未大举进犯有关。从山上往远处看,最跳眼的总是那些姜黄色的寺庙,阴柔地亮成一片。沿着台阶往上走,有僧人伴随在身边。他们是来朝圣的,也是来看风景的,大凡到了风光的绝佳之处,他们也会像游客一样停下来,暂时挪动一下佛性禅心,享受一下这市俗的快乐。这个时候,你觉得他们的身体有一种剪影似的效果,看上去相当平面,像是贴在空气里。很自然地想到万法缘生这个词,并且发现这词妙就妙在无法强求的随缘,其实是把我这等俗人和看似平和的僧侣,分割在了两个世界,就算近在咫尺,也很难掏心窝子说上话。那剪影似的静寂,是一道看不清看不明的线,让你保持着心距。
山顶上有印度教的神庙,四周有很多巨大的柱子,咋一看琳琅满目,好像是有很多面细碎的镜片,从不同角度反射着光斑,打到你的身上,相当奇妙地让人产生某种优越的感觉。我一直以为印度寺庙也好,印度人也好,对色彩的体验是最快活的,无论他们运用什么样的装饰,你都觉得里里外外透着傻乐呵,特别没心没肺地呲着笑意。
我坐在石阶上休息。一个穿着僧衣的老和尚走到面前,示意还有一些地方要带我去看看。这和尚一只眼有点问题,因此看起人来有种很难拒绝的高深。我决定把剩下的时间交给他,起身跟着他继续往山上爬。那会已是正午,阳光十分毒辣,山上静得连鸟叫都能吓人一跳。穿过荒芜的小路,绕过一座佛塔,我们来到一个简陋的小房子面前,然后他掏出钥匙,打开锁着的木门,示意我往里看。
只有一个非常普通的觉者,半垂着目坐在面前,与山下那些精美的佛造像实在不是一个等级。但是跟着老和尚辛苦地爬到这里,这佛几乎就是专门等你而来,你单独地面对着他,那心情绝不能用失望来形容。
我在和佛对视的时候,身边的老和尚吐出了一个英文单词:money。
这倒是有些出乎我的意外。不过想到他带我领略了如此独特的风景,似乎这导游费也索要的非常合情理。我痛痛快快地将身上几张一元的美金给了他,他用一只眼笑起来。
老和尚又问,是否需要他帮忙给我在这里拍张照片。我把相机递给他,努力与佛挨得很近。咔嚓。
这一天过得不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