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写小说,最大的问题是不会说话。只要涉及到对话的时候就不知道该如何把话递下去,只好用各种形容词带一带,什么“他高兴地说”,“他生气地说”,“他大声地说”,“他不假思索地说”。更蠢的是以下句式:“……他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
我当文学期刊编辑的时候,遇见这么“能说”的稿子,看一眼就给它扔一边了,实在受不了那说话的方式。
其实不光是今人的小说,就连曹雪芹在这点上也没好到哪去。随便摘录一段看看吧:
宝钗因向平儿笑道:“我今儿把他带了来做伴儿,正要回你奶奶一声儿。”平儿笑道:“姑娘说的是哪里的话?我竟没话答言了。”宝钗道:“这才是正理。……”平儿答应着,因又向香菱笑道:“你既然来了,也不拜拜街坊去吗?”宝钗笑道:“我正叫他去呢。”平儿道:“你且不必住我们家去,二爷病了在家里呢。”
抄上面这段我自己都有些脸红,我们的大文豪在这点上露了怯是无疑的,至少没觉得比赵树理强到哪去。不信你就拿《李有才板话》来作个对比。
哪一天我发起神经,把《红楼梦》从头到尾捋一遍,把这土老冒的“笑道”全给他剔除了。
本地的一个喜欢写小说的官员让我看他的新作,那是厚厚一本长篇小说。我随手翻了一下他的人物对话,每个人说话之前不是“斩钉截铁”就是“毅然决然”,而且还不带重复的,估计成语词典被他刚用了个遍,这书就完成了。
怎么样?他“掩饰不住内心激动地说”,显然非常想听到我的意见。
阿龙只好“语气坚定地说”:这是一本好书。词汇量非常丰富。
和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坚持认为连话都说不好的人就别写什么小说了。对方“不解地说”,总不能一句这样的句式都不用吧。呵呵,偶尔用用当然是允许的,不过全篇都这样就该有羞耻感了。
至于好的范本嘛,国外国内都有很多,当代的王小波算一个,你从他的《时代》系列里基本看不到如此二逼的对话。
你说学不来这位,他简直就是个天才。好吧,你可以学学海明威,他的小说里只有“他说”,所有多余的动词和形容全踢开了。够狠吧?
你说海明威也学不来。他也是个天才。
那啥……你干点别的不好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