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夸人像骂人,有的人骂人像夸人。
王朔的小说,凡是男人向女人示好时,总是一副粗痞市井的语气,字面上绝不会好看,有点像逆毛捋狗,高情商的女人还就好这一口,觉得比肉麻的阿谀更易入耳。
鲁迅骂梅兰芳,说看他扮演的林黛玉,竟然是凸眼睛厚嘴唇,一点也不瘦弱,倒是福相得很,“像一个麻姑”。要知道在《神仙传》里麻姑虽然是个仙女,还有着“献寿”这等吉祥的寓意,但分明可以看到鲁迅在吐出这两个字时嘴角的讥笑,发自内心的厌恶。显然,这里鲁迅有意把梅兰芳麻了一麻,以示对他的男扮女不屑。梅兰芳当然能听得出这话外音,心里老大不爽,也没法与鲁迅叫板,毕竟这不是他的强项,只好忍了。
我第一次知道麻姑是个仙女时,就觉得这里有点儿古人的恶搞,搞在哪里呢,也说不清。可能是因为想到了“麻子”?小时候桂林人把破鞋叫成“麻包”,瞧,也带了个麻,当然人要是长得太难看也不太容易当破鞋,但是一麻,就觉得这美貌是有保留的,可见这字不讨喜,至少我就没见过有家长肯给自己的宝贝女儿起个带麻的名字。比如你没文化,可以叫女儿李秀英,但叫成李秀麻的估计全中国也未必有。如果你想赶个时尚,叫女儿李莎莎也可,千万别叫成李麻麻,否则她挨不到小学毕业就得跳到井里。
也许是受了鲁迅的暗示,感觉众多仙女中麻姑以丰满著称,这种美相对骨感仙女要更接些地气,不过看上去可能不是那么飘逸,估计要腾空驾雾之时,得挑着浓重的云团踩,还得是打了圈圈的那种,上上下下地把自个儿缠紧了,才不至于托不住一身好肉坠下凡界来个大马趴。
麻姑还是义无反顾地做着她的美女。书里描述的是她头顶结了一个髻,剩余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际,你如果无法再现这文字里的俊俏,就去想像一下梅兰芳在“天女散花”里的造型,大抵不会太走样的。尤其奇怪的是,传说中的麻姑居然还长着一双鸟爪一样的手,估计跟《山海经》里面那个渠的爪子有一拼,用来挠痒痒应该是上上之选。不过有人已经为此付出过代价了,有个叫蔡经的,得了和阿龙一样到了秋冬就会皮肤干燥搔痒的毛病,想用麻姑手来止止痒,结果挨了一顿鞭刑。可见仙女甭管接不接地气,都是不能冒犯的。
当然我们在夸奖女人时,为了不剑走偏锋,最好还是多用貂婵、西施来比喻,尽量别把人夸成了麻姑。真要这么比喻一下,估计人家也不领情,因为这话听了心里发麻,却又不知何处被戳了麻点。要没读过麻姑传的,浑不知自己貌若仙女,直接就一巴掌把你打麻了,“麻你个死人头啊!”
民国时代的美女,麻姑占有绝对优势,但凡那些广告招贴年画日历上的模特儿,无不珠圆玉润凸着大眼抿着小嘴放电,包括电影明星大多也按这个模式来包装,胡蝶、王人美、周璇等人,以今人眼光来看均属胖仙儿,这个标准至少延续到新中国后好多年,王晓棠、谢芳算是新生代麻姑,后来有个叫张金玲的,彻底麻翻了我们的胃口,那以后,银幕美女就渐渐没那么麻了。
我有个同学,虽然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却对异性的欣赏保留着纯正的民国口味,只要看到有福相的女子就把持不住,非拿下不可。有一年他来珠海,跟我说昨晚在酒吧认识了一绝代佳丽,吃饭时能否带来让我一见。我知道他有炫耀之意,自己当然也很想开开眼,就端坐在餐厅里等着沉鱼落雁之人的到来。
开始视觉盛宴之前当然应该有戏剧化的设计,同学先让她藏在身后,在我心里默唱出《春江花月夜》的第一小节之后,她梦幻一样闪了出来。
我在那一刻下意识地惊叫道:麻姑耶——
才发现我几年前还写过一篇《麻瓜》,可以做这个的姐妹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cfc750102dusb.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