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缺陷
(2013-02-26 05:31:25)
一个来访者想与我多呆一会,多聊聊天什么的。我觉得这是非常简单的事儿,比如哪都不去,就坐在家里喝茶聊天,也挺好,还清静。但他还是觉得聊天这事儿必须与一种社交活动或者说场合对接,就在那想啊想的,说我们去哪好呢?……我懒得想,把这工作交给他,终于他一拍脑门:我们叫上几个人去K歌吧?
我那一刻特么(乍用上这词了)想大笑。我说你觉得那是个说话的地方吗?他挠痒痒似地用手指在头上划圈……要么,去找一个地方洗脚?
现在人对于社交有一种普遍的忧虑,就是担心不能找到一个能让彼此展开与沟通的平台。这个平台不在,他就觉得一股脑的心扉没法向你敞开了似的。大约人的交流能力普遍低下后,“平台”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跟拉不出屎怪茅坑一个道理。我把这视为后天性社交缺陷综合症,这与另一类到了任何场所,首先要找到的不是话题而是WIFI密码的人本质上是一样的,骨子里缺的还是自信。
我经常会对那些关注力永远在爱凤屏幕上的人好奇,她们时不时扒拉出来给身边人看的图片,除了几张与本人真实度相去甚远的照片,还会提供多少有意思的信息?但是你得承认,对于一个插不上话的人来说,那个小小的屏幕其实就是一托媒,好听些的说法自然也是一平台,它巧妙地让手机主人看上去好像与大家是一伙的。
也许交流的状态比内容更加容易讨好当代人,所以在一种嘈杂与混乱,热闹与躲闪中,完成了一次社交的礼仪,这与某党开总结大会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把过场走完了事。你当然不能指望在那种平台听到一点诚实的表达,但问题是,我们内心对之的抵触未必是坚定的,因为大家同样着魔的仍然是形式,哪怕凑在一块各自心怀鬼胎。
那天我们当然没有去洗脚,以下对话只是我想像的——
“最近读什么书?木心,嗯,木心……他的《文学回忆录》有些意思,哎哟!你能不能轻点,靠,我肾亏吗?那本书我刚看完希腊神话那几章,木心说希腊神话是一笔美丽得发昏的糊涂账,什么?木心不是歌星,你好好按,没你什么事……我读希腊神话还是刚上师范的事了,现在未必能说出20个以上的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名字,你能吗?要不你试试……什么孙悟空?还猪八戒呢,靠,你不说话会死啊!……要不我们换个地方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