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荔枝好像不太好,也可能是好荔枝还没上市,反正那天吃了几颗妃子笑,觉得品质严重下降,酸不叽的,更没有妃子笑特有的那种香味。连妃子笑也如此,估计这个年景不旺荔枝。不过报纸上还是会准时出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或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正那些写手也都是在应景,就像天气一转寒他们一定会写“秋风起,三蛇肥”一样。古人给了今人太多可以偷懒的机会了,弄得我们顺口就来,也不过过脑子。
苏轼说的这个岭南,当今多指广东和海南,在他那个时代可是大的很,比如桂林就是岭南的属地,还有象郡,以及现在的越南,往北一直划入湖南和江西的一部分,五岭之南,也就是老毛说的“五岭逶迤腾细浪”那个岭,把小半个中国划进去了。只是这种岭南岭北的划分不如南方北方来得直接,怪考验人的地理常识的。更直接简单的判断我也领教过,就是“凡冬天供应暖气的就是北方,不供应暖气的就是南方”。这个好记。
我相信苏轼吃的荔枝,多半还是广东这边出产的。这人好吃,口味也重,他发明的东坡肘子即是一例。不过一天要吃三百颗荔枝,一般来说很容易把身体吃伤,荔枝这玩意儿可不管你是不是豪放派,吃多了肯定上火。所以我总觉得他不应该是画里的那个模样,怎么都应该是个胖子,而且像我一样血糖会比较高。至于人们为什么要篡改他的真实面目,道理很简单,谁愿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一个胖子之口呢。相信宋代的时候对他的描画是最有福相的,到了后来就一点点地给减了肥,在清朝终于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瘦东坡。至于今人画的,基本只是在YY了,清癯高挑长须,仰天仗剑。也是,豪放派手里怎能没有一把剑呢。但是元代的赵孟頫就把他画成了一农夫,手里拄着的不是剑而是竹杖。前两年有个市民收藏到了扬州三贤祠宋刻的苏东坡拓像一幅,应该是最接近他本人的样子,一看,果不其然是个胖子,脸上肉乎乎的,证明我的猜想是对的。
好了不说苏轼长啥样了,估计你没兴趣去探寻,我也不是方舟子没有真相癖,说回荔枝。我在桂林的时候要吃到广东产的荔枝不是件容易的事,并且很贵,那时保鲜的方法也不得当,能买到的大都过了最佳期,皮看上去有些发黑,摸上去发软,就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本地好像也产些荔枝,但品相较萎琐,口感也不好。荔枝这种东西蛮奇怪,它好像过了某个纬度就不肯好好长了,在广西最好的荔枝应该算是北流、钦州一带的,但肯定也没好到能让苏轼日啖三百颗的地步,顶多也就一百五十颗。现在保鲜和运输的改进,吃到广东的新鲜荔枝不是难事了,但也少了些念想,那滋味未必比过期的黑皮荔枝更好。
一直以为荔枝只在中国才有,有一年去夏威夷,拜访一位珠海乡贤,他叫邝友良,当过20多年的美国国会参议员,还竞选过美国总统,算是美国的亚裔里面从政级别最高的。那天这位老先生以92岁高龄,不带一个随从,自己开了近两小时的车来接我们去他的庄园作客。他的庄园很大,有好几座山,需要坐有轨火车上去,沿途可以看到各种奇花和果实,我就在这里意外地看到了荔枝。那是五月初,连广东的荔枝都没上市,他这的倒是先熟了,他还摘了几颗让我们品尝,味道跟在珠海吃到的也差不太多。他说这就是从家乡带来的品种。我才知道荔枝离开中国也是能成活的。查了一下夏威夷的纬度,和珠海大致在一条线上。
这位邝老先生97岁时病逝,夏威夷州还给他降了半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