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疼痛

(2011-12-20 10:39:17)
标签:

战争

列宁格勒战役

拯救大兵雷思

兵临城下

斯大林格勒

分类: 瞎说
    我看那些二战片,非常着迷硝烟弥漫中被破坏过的城市景象。好像欧洲的城市作为战争的废墟特别有震撼力。这不光是因为它的建筑讲究,即使被炸得体无完肤高贵的气质也不倒,还因为它的天空永远有一张阴郁脸,它们在硝烟中总是亲密合作相互提携,让那种残破充满古典的美感。

    那些残垣断壁看上去窒息而淡定,当枪炮声停歇下来之后,黑烟仍然在头顶上滚动,太阳丧着脸向下张望,发现城市已经面目全非,一下就愣在那里了。太阳发愣的时候风的声音就会变得很夸张,在水泥建筑中穿越行走时带着撕裂的痛感。这时候你会相信胶片走过的声音其实就是风的声音。

    死去的城市在这个瞬间让我倾倒。每次看斯大林格勒或者列宁格勒战役中的废墟,看到《拯救大兵雷恩》或者《兵临城下》中的狙击手利用半截楼体做着掩护,心里就会有莫名的温暖。……这话说的。

    也看过一些亚洲城市遭受破坏的历史照片,比如被美军轰炸过的东京,怎么看都是满目残砖碎瓦,狼藉得没有一丝气场。置身这种地方,肯定特像站在荒原里,摇摇晃晃的,一点视觉上的支撑也没有。

    当然不是想看到这种场景再次成为现实,事实上电影提供的虚构空间足够我想入非非了。只是困惑我们那么喜欢写战争中的人性,为什么没有人去关注这种战争中的物性呢?你看每一座城市,它在被破坏后连生理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包括各自摔倒的姿势。倒在地上,它的体积大得让我们看不到头脚在哪,所以我们才会忽略它的疼痛,以为那只是经济意义上的被摧毁。

    如果想象力足够强大,也可以想象一下现在的北京或者上海在战争中的模样,也许它们早已超越了当年东京的萎琐变得有气质起来。这要感谢摩天大楼的兴起取代了小四合院和弄堂,在多少炸弹也无法根除的钢筋与水泥的废墟里,配几只立在焦臭上的黑老鸦,那种悲伤显得多么地文化。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牛逼一些吗?

 

 

(最近战争片看得有点太多了,得HODL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