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绛答

(2011-07-14 04:07:57)
标签:

杨绛

杂谈

分类: 瞎读

    多年没见有杨绛的消息,不知她依然健在并闭门养性,百岁了,还是一副大家闺秀风范。最近《文汇报》对她有个采访,居然思路还如此清晰,对答充满人生睿智。这个采访比较长,找两段答的有趣的放在这,如果想看全文,可自己搜去。周毅采访百岁老人杨绛:《坐在人生的边上》

 

问:“作为好的译者,有良好的母语底子是不是比掌握外语更重要?”

   

    是的。翻译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需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弦外之音,只能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的表达更难。(阿龙:现在人码字,大多只码意思,正题就行了。字是用来读的,即使不像诗词那样找音韵,它也还是潜伏在那里。高手把自己的文字多读上几遍,就会发现到最后改来改去的,不是如何用字准确,而是如何读着顺耳。耳是不能被阅读所废除的。尤其是小说,如果顺了耳,那读着叫一个畅快。仅就这点上我比较粉汪曾琪和阿城。)   

    末了我要谈谈“信、达、雅”的“雅”字。我曾以为翻译只求亦信亦达,“雅”是外加的文饰。最近我为《堂吉诃德》第四版校订译文,发现毛病很多,有的文句欠妥,有的辞意欠醒。我每找到更恰当的文字或更恰当的表达方式,就觉得译文更信更达、也更好些。“好”是否就是所谓“雅”呢?(不用“雅”字也可,但“雅”字却也现成。)福楼拜追求“最恰当的字”(Le motjuste)。用上最恰当的字,文章就雅。翻译确也追求这么一个标准:不仅能信能达,还要“信”得贴切,“达”得恰当——称为“雅”也可。我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但是我相信,一切从事文学翻译的人都意识到这么一个目标。(阿龙:要说雅,没人比得过傅雷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原著作其实是很装的,过了翻译家的手就成了美文。)

 

问: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绛: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experi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阿龙:年少时曾看过一本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图解,有一个在街道上奔跑者的形象,后来在多种环境和故事中影响了我对事情的判断,所以我最简单地把相对论理解为奔跑,没想到杨绛先生也是如此感悟。)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睡觉之前对自己说一声:这一天真美好。醒来后的第二天确实会有所期待,实际会发生什么并不重要。不过百岁老人还能有如此心态,甚至觉得每一天都不相同,这是仙界了。)

 

   这个博客得休息一周,22号后再见了,各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