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康有为,就这厮多说两句。
前几日去博物馆找安子,赶上康有为的书法信札展。早知他的书法这些年被高炒,这回看了实物还真是不错。我对书法是没有研究的,站在这些笔墨前,还是很“哦”了一下。原来,那种枯笔的抖是这般洒脱的,特像传统戏里披盔挂甲的一个亮相,精气神就全抖擞出来了。有人想仿这种抖,仿来仿去只仿出了一个哆嗦,打摆子都不至于那么寒碜。所以你看他的字,得想他这人写字的时候心劲在哪里,这才连字一块赏了。
当然,也许有人不同意这看法,觉得字啊画的完全可以独立开来看,即使没有那个人的背景,也对欣赏无伤大雅,太了解此人后,倒是更容易往死里读,艺术的空间就小了。怎么说呢,这话搁一般环境里是对的,但撂在康有为这就隔靴挠痒了。在政治上先行于他人看到了那么多要改动的地方,却又老怀着一颗要感皇恩的心,就像一个人要张却不能狂,那力道就只能靠抖而暗发了。毛的字就不同,没等张就先狂出去了,看上去特没谱,但还是能镇得住你,没办法,气场太强。
其实我倒是更爱看康有为的那些密如蝇头的通信手迹,这些极私人的记录深度地介入了清末变迁,大概要比单纯读史更对我这种人的胃口。这么说也没有要故做学者之嫌,我看历史是相当功利的,这是我的致命伤,所以不研究也罢,免得伤了和气(谁的和气?)还落一身坏脾气。就单纯看字,康有为书札似乎因为不过于精究,反倒比他的大字更多了份旭日阳刚之美。最主要,是你跟着字里行间走,会有种类似情境的东西被放大,这就不是一般的书法能达到的了。那天安子陪着我在书札前逗留很久,我说这回算知道什么叫缩龙成寸了。欧洲人管信笺手迹一类称为最温柔的艺术,其实还不准确,那汉字来了脾气,小片纸头上也是可以大发雷霆的,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个悟性。安子激动得当场要和我再握一次手。他一激动,就手抖,但是抖得一点也不康有为。
补一句,安子,柳州人,198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系,同年与俺相识,供职于珠海博物馆至今。长毛、乱发,字不错。

有人要看字,我那天正好没带相机,就从网上扒一幅吧。
再做个广告,好像这两天还没撤展,有兴趣的赶紧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