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节的快乐更像是身体经验的一个部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狂欢。准确地说是对工作的逃避,所以节日原本存有的民俗活化石般的功能正在消失,人们不去体悟它的来龙去脉,它简直就是一根最简单直接的线条。你循着那条线看过去,是一连串从期待到投入到高潮再到失落的时间刻度,像极了做爱。其实现在什么不像做爱呢?过节像,工作像,写文章像,喝酒下菜的时候也像,唯独做爱的时候不像做爱。其实也不是不像,而是还有比它更像的东西挡在面前,弄得它只好低调一些了。有一只特别像鸡的不是鸡走过来,你自然很容易就忽略了真正那只鸡的存在。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100多部历法,干支纪时裹着五运六气,被若干革命纪念日一搅和,最终浓缩成了几个公众假日,孤伶伶地标志在那里。现代的节日以假期的长短来判定其重要性,春节和国庆因为时间最长,自然地在各节日中称了大。那个劳动节比较惨,本来也是个头牌的位置,改成小长假后就落到了二奶的地步。其它做小三的节日依次由那些一天半天的担当着,这日那日的倒也乱而有当。这些节虽然还各自顶着些名头,性质上与泡个脚无异,你把它们改一下称谓也无不可,比如青年节可叫青年放松日,妇女节叫妇女放松日,儿童节叫儿童放松日,建军节叫军人放松日,春节自然是叫全民放松日了。国庆呢,既可叫国家放松日,也可叫咱妈放松日,反正咱妈松了,全国人民才能松,这个道理你懂的。
没有了节日背后的那些具象的陈述,生活本身也过得可疑起来,总觉得日子粗砺,无究可讲。你站在空旷的时间里,突然发现活着的细节没有了,仅仅只是想从那压力之中挣脱出来。这个时候有人给你一天假,真像是给了一根救命稻草啊。你甚至觉得只要有假,你都愿意随时改变身份。你愿意在三八这天变成妇女,在五四这天变成青年,在六一这天变成孩子,在七一这天变成党员,甚至在端午这天变成一只粽子,让人投到河里去,只要那天不用去上班。
那些节日,不知是它背叛了我们还是我们背叛了它?有时候觉得是内心的拥堵无法安放原本丰润的节日,有时又觉得是时光的生猛反衬出当下的气血不足。反正吧,不想还好,一想就跟喝了劣酒似的上头呛脑,直让人感慨这日子怎么就成了对着酒皿小便儿,你尿它是一壶(糊),不尿它也是一壶。(这歇后语造得不错!加一分。)
这时候就盼着七月十四快点到来。嗨,那一天我会变成什么去放松一下?
(真爽,一下为微博整出了好几条警世名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