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苏黎世到卢塞恩不过半小时的车程,就像从一片密林一下来到草长莺飞的河滩,那视觉一下就开敞了。你明明知道卢塞恩是一座比苏黎世要小得多的城市,还是有被释放的感觉。那种感觉并非来自城市的布局,它更像是一个基调,在这里一切都被提亮了,晃得你一个趄趔,要站稳了看这座城市。
那天刚下过雪,顺着那彻了些骨的冷混进这条老街,特别莫名地畅快。再看身边的人,实在悠然得不像在猫冬,慢腾腾地走着,跟避暑似的。其实那条老街真是不大,可你要是学会了跟当地人一样信步,脸上挂着一点不食烟火的谦让和温存,估计就把那街给走大了。大约人家在这里走了一辈子,都是这么走出来的。只是我们那天事儿多,急匆匆的从一端赶到另一个端,就诧异起这街的小来。(这字特有五四新文学的酸劲吧,要不我换换口味?比如:“你丫跟耗子似的窜来窜去,想在这屁大的地方猫冬只有死翘翘了。”……嗯,考虑到文字的一致性,我还是接着酸。)意念中理想的街,与它有太多的不吻合,总觉得应该是一长溜看不到边地招展着酒幡与虹霓,喷射着香艳与惊咋,让人能瞬时达到兴奋贲张血脉之地。眼前这条老街实在难于完成你的想像,它既不吃香也不喝辣,就这样静态地陈卧在脚下。站在街角随便往远处一望,那目线就在拐角处被打了回来,一点也远不出去。
那些拐角的身后,只有入了夜才能给你带来惊喜。闭上眼睛再一睁开,没准会看到一尊哥特式的喷泉在诡异地微笑。你还有可能突然置身于一个古铜色的广场,被360度的全景壁画群紧紧围住。这样的邂逅如果发生在白天,就会平淡得多。
一条有历史的老街大约得具备这几个条件:地上铺的是那种老方砖,房子是几百年前建的,路窄,必须有拐弯带着的斜坡,再有一两个中世纪的雕塑。这样的格局在瑞士的每座城市都似曾相识地出现,让人很诧异,那些炮弹从来没有落到这个中立国吗,能让它这么逍遥于战争之外地洁身自好着。
顺着斜坡往上走略微地需要那么一点力气,然后朝高处望,不知道前面那一拐会把你带到个怎样的旮旯,还是让你豁然开朗,于是就有了视觉上的悬念。这真是一种欧洲式的精明与巧妙,无论城市成长得如何疯狂,都要护着那一拐一坡,让你存下一点劲头去踩踏脚下的石块。悠然自得地移动在这样一卷长画中,会有一种不被排挤的安全感,这是外面那些新城区无法给予你的。你意识到这点,就会特别珍惜轻吞慢吐的每一步。
如果这时候有一只猫出现在街中心,它一定显得格外地魁梧,身后的旧屋会像放射线一样衬得它炯炯有神。可惜卢塞恩的那个夜晚并没有看见一只猫。我想它们大多蜷伏在壁炉边了。与狗相比,猫更像一个来自中世纪的符号。
这也正是卢塞恩的老街要告诉你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