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唠一下买唱片的事

(2007-05-28 14:57:33)
标签:

股票

    最早开始接触古典音乐,还是收音机年代。好像是粉碎四人*帮不久,有一天打开家里的红灯牌,里面正在播放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觉得很新鲜,原来这就是交响乐。以前我一直把样板戏里的《交响乐沙家浜》和《长征组歌》那一类货色当成交响乐的标准模板。至于贝多芬仅仅是久仰大名,第一回听到他的作品,才发现如此震撼,这种震撼不是凭想像能够完成的。
    那个贝九应该是中央乐团1959年的演出版本,指挥是严良堃,里面的女高音就是桂林老乡梁美珍,她后来也在《交响乐沙家浜》里担任阿庆嫂的角色。她唱阿庆嫂的那个味道很怪异,用美声唱京剧的二黄三眼,既得有民族味还不能丢了交响乐的洋范儿,总之是相当为难她了,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也是独一份。后来这么奇葩的演唱再也没有听到过。但是听她的《欢乐颂》却是相当有爆发力,那次演出的水准,即使在今天的国内乐团也很难有人超越。
 
    再后来就是录音机的时代了。录音机因为太方便,逮着啥听啥,邓丽君、凤飞飞、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然后知道了卡拉扬、小泽征尔这样一些大人物,心目中最好的乐团由中央乐团变成了柏林爱乐。其实一共也没听过几个团,至少广西歌舞团的器乐合奏是听不下去了。
    那时桂林最大的“七三百货商店“二楼,一上楼右侧就有一个专柜卖磁带的,古典音乐居多,都不是什么原版,好像是啥大学资料室翻录在TDK上面,然后简单地印个白纸皮封面,注明一下作曲家和指挥家,还有“内部交流”的字样,就批发出来卖了。磁带按当时的价格不便宜,得5元一盒,翻录的质量也很差,但那会听音乐根本不讲究音质,有听就行。弄了些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的大路货,一个猛子就扎了进去。这些磁带最后的下场无一不是磁粉掉光完全无法再播放。
     第一次听萨拉沙蒂的《流浪者之歌》,惊为天籁,从此不再迷恋《新疆之春》、《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文*革十年,只有到了后期,我才能从上面这两首曲子里听到一点靡靡之音的意味。那会只要是看演出,就盼着人家上这曲目,拉得多臭也听得津津有味。
 
    狂热爱上俄罗斯作曲家是从《天方夜谭》这样的通俗作品开始的。桂林阳桥的外文书店看到有批原版进口的镀铬磁带,里面就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那会原作改编的电影《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刚在国内上演不久,记住了那个长着河马般大嘴巴的法国喜剧明星,然后想当然地以为《天方夜谭》是电影配乐,买回来一听不是,我操也太好听了。天天听,为此还让家里升级了一个高档一点的录音机,开始对音质有要求了。这磁带听了有没有上百遍?居然是谁指挥的都没搞清,那会也不关心这个,现在想来是东欧国家的录音可能性比较大,总之热情洋溢又火爆异常,小提琴独奏温暖美妙得无以复加。以后再听这个曲目,一直想找回那个感觉,名气最大的安塞美版、比切姆版,马克拉斯版、莱纳版,……挨个儿听下来,觉得都无法超越那个不知名的版本,弄得至今不知买谁的好。我对这个曲目实在是挑剔得有些不讲道理了。有一年广州的朋友说你听过穆蒂的那个版本吗,我不是太喜欢,也许对你的胃口,就送给你吧。那是一张黑胶,我回家一听,非常生气也非常绝望,整个演绎给人的感觉就是慌里慌张,像迷失在一个乱糟糟的墟场。我对那朋友说,让我抄根搅屎棍上台随便比划几下,也不至于成这样。朋友大笑,说你真是没治了,这个曲目你以后还是别再听了,不会有令你满意的。
 
  买唱片的经历总是令人愉快的。我记得买的比较爽的几次经历都是在香港,除了最大的HMV,其它那些小店也都让我跑熟了。也留意过美国的唱片店,价格太高了,下不了手。    
  1987年去了趟上海,那时还是黑胶唱片与录音磁带并存的时代。我住在巨鹿路一带,陈村告诉我附近就有一个卖进口唱片的地方,然后指派了一位《文学报》的飒蜜给我当向导。那间店里的唱片真是便宜,前苏联、匈牙利、捷克的唱片为主,一般都是7元、11元上下,最贵的也不过20元。我那时对曲目和演奏家都谈不上有什么了解,基本上是哪个封面好看买哪个,还给自己规定,超过11元的坚决不买,就这样也一下花掉我好几个月的工资。回到家后再查字典,弄明白是什么曲目再后写一小纸条贴封面上去。这些东西现在仍然在听,都成了宝贝。
 
  相比之下,天津实在让人兴奋不起来。2003年我在天津呆了四天,问当地的张美丽小姐哪有卖唱片的,她也不是很懂这个,说先到劝业场看看看。我们在那走了几家店我就蔫巴了,全是低劣的引进版,别说进口原版,连雨果公司这样的唱片都不多。
  张美丽家住南开附近,在南大和天大的校门对面有几家颇具规模的音像店,我想这是大学区,玩品味的人应该不少,总会有些像样的古典唱片吧。没想到进去以后还是失望,根本不入流。
  张美丽不想让我小瞧了天津,决心再带我去天津最大的书城看看。我们打了的过去,一看,就可怜巴几的一点菲利普与DG公司的唱片,不会超过20款,都是中价片,标价却要99一张。贵是意料中的,但没一张看得上。
  又看到有国内引进RCA公司的69元版,这些在广州因为不好卖,早已降到了12元一张,在这里居然还是按69元在卖,真坚挺。
  也许天津就这样了,我觉得再执意要看唱片也太为难张美丽了,后来就建议去茶馆听京韵大鼓。我们挤在一帮老头老太太中间,边喝茶嗑瓜子边跟着摇头晃脑,算是就这么把天津打发了。不过那个京韵大鼓还真是好听。 
  还是这年的10月我因为公司业务上的事去北京,临走前抽着空去了趟王府井,想看看外文书店里都有些什么宝贝。十多年前的印象,那里是个淘黑胶的好地方。
  去了后才知道,黑胶是根本别想了,书店里摆得最多的是拿索丝的唱片,标明是特价,比广州还便宜,摆满了好几个柜台,粗粗一算也有好几百种吧,估计这间公司的货都上得差不多了。可惜拿索丝的唱片我不是很喜欢,它的一些精品(比如韦特指挥的《我的祖国》)我也都有了,所以没太关注。其它几家大公司的唱片数量并不算多,一般正价片在119元,比广州私人唱片行贵出40元,不过比珠海还是便宜一些。珠海书店里的古典唱片价格是最没谱的,正价片最高卖过145元。
  还是一张没买成。有张马可波罗的精品——苏联红军合唱团专辑,只卖35元一张,这张我十年前就有了,倒是想可以多买几张送人的,但是送给谁呢?没想起来,算球了。
    这两次京津之行,算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听古典音乐的人快成珍稀动物了。
 
  1998年甚至还想过开一间唱片店,专卖原版古典唱片。当时连地点都选好了,与店方的契约是不交店租,按卖唱片的利润提交一定的百分比给店方,这样经营上就不会有太大压力。正赶上珠海搞什么专项治理,不再允许任何新的音像制品店开张,说是配合打击盗版。本来也想给珠海也搞个形象工程出来的,可怎么说人家都不信你不会卖盗版,只好拉倒。所以你现在到珠海别跟我谈唱片的事,这里只有劣质的国产引进版,以及大量来路不明但质量最少比国产引进版版要好一些的仿真版。
  我不说它是盗版而说是仿真版,是因为在珠海“仿真”是个香饽饽。当年邓小平南巡,在珠海参观的就是一仿真企业,从那以后珠海就高科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军火问题
后一篇:屈原与费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