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期】封面故事:冰雪运动的诱惑

标签:
姚滨申雪赵宏博冰雪运动花样滑冰哈尔滨运动员体育 |
分类: 文章精选 |
【封面故事】姚滨与他的弟子们——冰雪运动的诱惑(《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11期 P36-P59)
2月15日,温哥华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申雪、赵宏博和庞清、佟健包揽了金、银牌
2010年冬奥会上的金牌,是传统体制、国家力量和个人英雄相加后的胜利,但这有可能是这种模式的最后辉煌。姚滨的3对选手都是在传统输送运动员的三级训练网的输送渠道上成长起来的:业余体校—市体校—专业的体工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陷入困境,三级训练网已经出现断裂。在老工业基地的庞大身躯从计划向市场艰难转身的过程中,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哈尔滨政府已经将体育全面推向了市场——训练网的每一级,政府提供的福利正在一点点削减。
完全市场化带来的影响现在还不足以令人深刻地思考,调整最大的是三级训练网的中段——市体校并入体育中专。体育中专原来只是为运动员提供学历证明的教育机构,现在还要负担起运动员从业余到专业的转型过程中的训练。“但国家规定,中专只能招收初二以后的学生。很多业余体校毕业的孩子,年龄只有10岁左右,他们距离上中专还有一个两三年的年龄空当。”
新秀俱乐部的总经理杨志刚对我们说。改革使训练网中段产生了空当,阻挡了很多业务体校学生的上升路径,因此也影响到这个输送体育人才塔基的生源。杨志刚1999年之前在哈尔滨太平区业余体校担任花样滑冰教练,但因为发现生源越来越少,他不看好所在单位的前途,便离开体校出来创办了俱乐部。现在看来,杨志刚当年的预测是正确的。各个区体校都已经陆续取消了花样滑冰项目。“原来7个区业余体校都设有花样滑冰,但现在只有道外区还有。”李跃明对本刊记者说。训练网底层的破败,导致体工队的人才选拔有限。栾波的手下有6对选手,其中有4个男孩都是她“再回收”的。“他们离开业余体校后,就停止训练回到学校,我没有队员可选,只有从学校里把他们再找回来的。”
当传统的运动员输送体制在慢慢瓦解时,南方兴起的花样滑冰俱乐部提供了另一种方式。■(节选自《2010年:中国冰上运动的新起点》记者◎陈晓)
哈尔滨市表演馆内,一位家长正在帮孩子矫正冰刀
姚滨的3对弟子,都出生在这样普通、清贫的家庭里。这种家庭的生活法则是:无私的爱,严格要求自己,任何东西都不要浪费。张奇在每个月工资只有30多块的时候,给张昊买100块一斤的大虾,每天看着他连皮吃下两三只,帮助他补充因为巨大运动量导致的缺钙。吕曼丽总是不忘老一辈人的教导,那一辈的人在粮食吃完的时候啃过树皮。“我们的父母从来不浪费水。如果一粒饭掉在地上,他们也会捡起来吃掉。”吕曼丽也知道怎样让东西用得更持久。她可以手洗、缝补、熨压一件衣服,让它看上去和新的一样。她和丈夫都很善于持家,会补鞋子、补轮胎、重复利用熬过汤的骨头。如果走进他们的房间,你就会发现每样东西都很干净,陈旧但都可以正常使用,整齐地摆放在它们该在的位置上。申雪的性格就在这些生活细节里形成。“小雪有一只盒子,里面她保存了全部的书和玩具。”申杰告诉本刊记者,“当她想要玩或者阅读,她就会把它们拿出来。第一次,我们告诉她,拿出来的东西要放回原处,之后每次她自己都会这样做。到了小雪十几岁了,那些玩具还像新的一样。”她不怎么惹父母生气。“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很听话。”申杰说。
这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哈尔滨最平常的百姓生活。从贫穷和爱中,产生出了花样双人滑运动员应该具备的中国式品质:坚韧,自律,顺从。■(节选自《哈尔滨:冰上冠军的摇篮》记者◎陈晓丘濂
劳瑞说,申赵两人能胜过各国好手,除了高超的技巧外,全凭两人真心相爱,在冰面上让感情自然流露。“他们在冰上完全是忘我的真情表达。很多小动作如开场时喁喁细语,在一个周跳后轻抚对方,用一个眼神表达默契,完结后相互击掌鼓励,旁人看来都很贴心。很多组合是在冰上演出爱的动作,靠努力去培养默契,他们已经合作了那么久,一切都变得很自然。最重要的是,他们根本就是相爱,那种热情与爱的表达不用装不用演,就自然从细微的动作中流露出来,令评判及观众有深刻印象,我相信是这些令他们的项目分数如此之高。”加拿大滑冰协会顶尖运动员主管麦克•斯利普查克(Mike
Slipchuk)亦认为,国家级选手比试中,技术层面其实大家都差不多,评分高低就是呈现在项目的艺术表达中。■(节选自《姚滨和他弟子们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李翊
哈尔滨冰雪训练中心教练丛文艺正在指导学员
体工队的小队员们戴着耳机听音乐练习
“辽宁基本放弃了,吉林省就是吉林省队和长春市队,黑龙江也只有哈尔滨市队、齐齐哈尔队。人才萎缩得厉害,以前参赛都是100-200人,现在也就50-60人。全国花滑运动员注册人数不超过200人,现实就是没什么人才可选。”
虽然这是一项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的体育项目,但是对于家长来说,成本或许太高昂,成才周期或许太漫长。曾经也是一名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范军说,和其他竞技体育项目比,花样滑冰的培训周期更长。一般学习4-5年才能参加市级比赛,8-10年参加全国青少年专业比赛。而像短道速滑,学2-3年就能有个样,至少能参加市级比赛了。“在我们俱乐部,天分最好的选手,也要5年才能参加全国比赛。这是一个综合运动,它需要冰上技术的积累,舞蹈、音乐、表演的融合。正因此,这个市场一直在萎缩。”■(节选自《有限的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