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烈艋电影商业片制片人囧男孩台湾娱乐 |
分类: 文章精选 |
2009年被很多人称为台湾电影的复兴之年,不仅《海角七号》、《囧男孩》、《九降风》等影片用不断刷新的票房纪录破了台片凋亡的魔咒,更有一批新锐导演力量崭露头角。2010年的开年,《艋舺》又掀起台湾电影的新波澜,虽然引进大陆影院尚待时日,但已不乏这样的评价流传于网络——“2010年度最青春最热血的华语电影。”
■(节选自《李烈,“玉女”五十》记者◎李东然)
2009年10月8日,电影《艋舺》在台北的拍摄现场
李烈,从“玉女”到制片人
当初《囧男孩》上片时,导演、演员皆默默无闻,又是一部“儿童电影”,卖点只剩监制兼制片人李烈“举债拍片”的孤注一掷。眼下,《艋舺》的大热,李烈再次积极“出镜”,宣传需要时,也去录诸如“康熙来了”、“桃色蛋白质”之类的综艺节目,跟蔡康永、吴淡如等一杆老友密切配合,娴熟地用“资深玉女”调侃自己,但也这样告诉本刊记者:“明星这么long long ago的事情,和我哪还扯得上关系,如今录节目才真是为自己电影的大牺牲!其他那些比如贷款抵押房子之类,在台湾电影圈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台湾电影20年来一直都不好,想拍片的人比较幸运自己有房子的话,当然拿房子来贷款,或者就跟家人、跟朋友举债。借钱拍戏这条路,在台湾电影人这里无不熟稔,因为我是女人,大家才会把它当个新闻。”■(节选自《李烈,“玉女”五十》记者◎李东然)
电影《囧男孩》 剧照
女人五十的胆和识
决心已下,大环境仍旧低迷无边,于是时机难觅。几年后,无意中看到《囧男孩》的剧本,内心的炽烈终于燃起,果断地卖掉房子,再不够干脆把自己母亲的房子也押给银行,没有人怀疑李烈恣意妄为的本领,但李烈说,人生走到50岁,勇气之外,她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我一直认为,如果你是对生活有感受力的人,同时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那就会发觉做个台湾观众很买账的电影真的没有那么难。重点就是有情感能够真实到可以触动他们,台湾人要的不过是在情感上和生活上能跟自己产生联结和共鸣的电影。共鸣在人群中存在并且产生意义,是因为人都是最需要跟土地亲近的,所以用电影就该用故事里的一切是贴近这块土地的,我觉得电影之所以可以隽永,可被流传,这是根本。《小城故事》、《风柜来者》之所以留在台湾电影的历史上,《囧男孩》、《艋舺》之所以能打动到我,原因也无外乎这样。”■(节选自《李烈,“玉女”五十》记者◎李东然)
于是不难理解从《囧男孩》到《艋舺》,虽仍是台湾电影人始终热爱的青春题材,甚至《艋舺》里故事的时间也设定在“在地情怀”最升腾缭绕的七八十年代,但相比讲述同时代台湾往事的那批青春电影(《风柜来者》、《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艋舺》的情节紧凑,情感喷张,黑帮暴力也张扬淋漓,从风靡全亚洲的台湾偶像剧走出的阮经天、赵又延等人气美男联袂出演,更增添了电影的可看性,如导演自己所定义的那样:“生猛又华丽的青春动作片。”
“确实,这个片子从一开始就设定为它是一个商业类型片,我们的剧组也是在朝着商业大片的方式在制作和操作。《艋舺》的投资至今已有8000多万新台币,在小成本为主的台湾拍片模式下,史无前例。但我的商业片定位不是指向削弱故事的精神内核,或者墨守成规,我商业片的范畴很广,好卖片的片子都是商业片,《悲情城市》的票房也是非常好,就是我心中的优质商业片。我的标准就是电影只有好看跟不好看,我拍电影为了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别人眼中的高不高级。我觉得正是这种狭隘曾经打散了独树一帜的台湾电影,《囧男孩》是我想要试试台湾电影究竟能不能活,而到了《艋舺》那就要试试破掉这个狭隘。”■(节选自《李烈,“玉女”五十》记者◎李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