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冬天掠影 之一

标签:
汉字西北眼郑锦周红军三军会师会宁汉家岔铁木山旅游 |
分类: 摄影 |
2007年底到2008年元月初,正是深冬季节,我与小弟先后两次去会宁县城办事。在此之前,我没有去过会宁,只是偶尔从别人和媒体那儿听到和看过有关会宁的消息,不知咋的,这少而散的消息,被我的脑分子一搅和,会宁竟飘飘渺渺地升起来,升在个遥远之处,其实呢,会宁与兰州只有152公里的距离,我竟不知晓,以为它很远。
总体上,会宁在心里是三种印象:一是干旱少雨;二是状元之乡;三是红色之乡,为什么?大家知道,红军长征结束后,一、二、四方面军就是在此会师的。
在会宁,首要要务自然是去瞻仰三军会师地,两次会宁行,到该纪念园就去了三次;其次是乘着浏览县城,看一看学校,何以那里能出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再然后到会宁县城西北部的汉家岔乡住了一夜,在周边村落悠转了一圈,还在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山,啊,说出来吧——在距会宁县城西北70公里的汉家岔乡与头寨子乡交界处的铁木山上游览了一番。铁木山,未去之前,在汉家岔乡留宿的那一夜,听人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猜想此山定有来头,便要介绍人说的详细点,可惜他也是嘴里含枣——说的含混,说此山森林茂密,与铁木真有关,完后就没了下文。后来到山上向人打听,也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回到兰州后查阅旧《会宁县志》,方得知铁木山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开山,后逐渐成为方圆百里的佛教场所,明、清两代最盛,1992年被列为甘肃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成为甘肃中部旅游胜地之一。
身临此山时,见山林茂密,座座寺堂顺山势而落,忽生感慨:会宁之地,焉能有如此好山,真乃堪奇矣!冬天,树们不能披绿挂彩,但满山遍野都是,且枝干茂盛,加上松树掺和其中,那气势就起来了。
回到兰州,盘点会宁印象,以前对会宁的“干旱少雨”,“状元之乡” ,“红色之乡”的判断竟是不差的,只是通过实地“勘察”,这三种印象变得稍许具体、稍许清晰罢了,例如以前知道有个引洮供水工程,就是将洮河水引向包括会宁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以解决农田灌溉和人们饮水问题,到了会宁得知,这个工程完工已经为时不远了——想到此,不由得额首称庆,为会宁人祝福。
根据两次会宁之行,我写了这篇博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乡村印象;第二部分:红色印象;第三部分:状元辈出的秘密;第四部分:县城扫描;第五部分:铁木山一瞥。
两次去会宁,正值隆冬季节,不管是立足在农村乡野,还是乘车穿行其中,满目所见皆是层层叠叠的黄土平川、沟壑和山梁,没有绿色点染,苍天和苍茫土地,如此自然的融合,融合出动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我游走于其间,成了一叶小舟,在大地和山浪的波涛中摇晃。我相信,这会宁山乡,这冬天景色,千百年来大抵如此,没有太大变化,唯一的变化,可能是那么多山头被削成了梯田,那么多荒地被垦成耕地。看阶梯式的梯田围裹了一座座山,一道道梁,看或大或小的田铺满了一个个川,一个个沟,我直感到一种东西将喉咙噎住,啊,是这里天与地的气势噎住了我,是会宁人的精神噎住了我——会宁干旱少雨,亩产量低,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会宁人只有广开田地,以地的数量,弥补产量的不足,开垦田地的过程,人得发挥多大的忍耐力啊?
尽管这样,会宁人的生活还比较艰苦,广开的田地,也不足以给会宁人以富足,比如,前往汉家岔乡的时候,在沿途和汉家岔乡看到的景象就让人难以平静,作为乡政府所在地,没有几栋像样的建筑,除了从乡边穿过的省级公路和乡内千把米的路是柏油路和水泥路外,周边地区几乎都是土路。会宁还缺水,就是在会宁县城,一些平房居民至今食用的依然是窖水。当然,这一切将随着引洮工程完工而结束,那时,我一定会再访会宁,“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这是欧阳修作的绿与丰乐亭游春诗,相信到时我会吟着类似诗句,徜徉于青山绿川之间,陶醉于富足的生活场景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