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冬天掠影 之二——之三

标签:
汉字西北眼郑锦周红军三军会师会宁状元乡旅游 |
分类: 摄影 |
1936年初,结束长征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7万多人在此会师,会宁由此而闻名天下,也在此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
会宁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现在则成为著名的状元乡,该县先后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3万多名学生,其中博士生200多人,硕士生1000余人。由于这个原因,前几年我曾听到兰州的一些学生家长曾将孩子送到会宁去读书的情况。这两次去会宁,我自然会到有学校的地方转悠转悠,拍得一两张照片,以不负到会宁一趟。
那天上午11点30多分,我来到会宁一中门前,想将学生放学的情景拍下来,听人说放学要到12点,便走进一中对面的一家文具糖果商店,坐在小煤炉的旁边,与60来岁的老板闲聊起来。我指着对面好几栋教学楼问老板:“会宁一中有那么多学生吗?”他将手里的烟锅往炉子上弹了弹说“有啊,别说现在,就是放寒暑假也没空着。”问怎么回事。他说是给来自省内外的补习生补课呗。接着,他又让我到一中旁边山上的砚台坪去看看,说沿砚台坪的一个山沟,盖了许多简易房,都是陪孩子读书的农民们盖的,我们这里将那儿叫“陪读村”。
等拍完一中学生出校的照片后,我便向那山沟走去。
山沟间的路,很窄很陡,爬了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了。再向四周张望,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房子挂满了沟壁两边,有些房子盖得很像样,有些就很简陋,甚至垒起的院墙也非常低,低到人的胸脯以下。我一边爬坡,一边向高处张望,总能看到站在院墙前,向我俯瞰的人,那多数是妇女。按照常理,院墙一定比人高,可是这里——违背常理的现象直让我产生了幻觉,有种误入巨人国的感觉。
爬了40多分钟后,在接近山顶处,我遇见了一位老农,从他那里了解了更多的情况。原来这些房子都是在一中或别的学校念书的孩子家长们盖的,都是些远近村子里的农民,为的是陪孩子好好读书。在会宁,因为没有什么资源,农业也因缺水受到很大制约,为此,让孩子念大学,就成了这里农民们改变家族尤其是孩子命运的唯一途径。会宁有高考产业。当老农回答我说会宁没有什么太大的支柱性产业的时候,这句话从他嘴里脱口而出。
因为经济原因,多子女的家庭,只能挑一个或两个孩子去念书,其余的孩子只能务农,于是,被挑出来的孩子,就成个家庭冲破贫困壁垒的希望和先锋。在山上,我就遇见了许多穿着不好的孩子,也遇见了许多穿的整整齐齐的孩子,这是在现实不过的提示,告诉我:那些穿着不好的孩子,是被放弃而不能继续求学的孩子,穿着好的自然肩担了整个家庭摆脱贫困命运的重担。悲壮,这个情景够悲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