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标准与糊涂账

(2008-05-20 14:39:03)
标签:

石康

文化

朋友们的观点使我反思,因人们思考差异很大,有的人喜欢从效果上考虑,有的人喜欢从动机上考虑,事实上,我以为“动机论”过于武断,你以为别人只是自我满足,其实自我满足中也可有很多高尚的内含,人类的自私自利可令我们自我得满足,对于气质不同的另一类人,自我牺牲精神、正义与同情心同样也可使人满足。

有时候,提出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回答的质量——有人问,人们为何捐献,为何有人呼吁多捐?

我想问的是:人们为何不捐?或少捐?对于捐献的多少?我们能否达成一个大家大致同意的标准?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捐款?我们用捐款来干什么?

一般来讲,人们一旦执行某一种行动倾向,有时不得不放弃其它倾向,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解决主要问题——我认为问候关切灾区人民都很好,更好的是捐一点钱,再好是多捐一点。

我并不认为我的观点正确,我很可能错了,我能得到的信息也不够,上篇文章就我错说了巩莉,有朋友电告我,她捐了五十万,这里道歉。我希望有人纠正我的错误,我会改正。

 

我认为有关捐款的讨论最主要的矛盾来自道德层面,事实上,我们在网上现在争论的很多的问题,在更发达的文明或经济体中已形成定见,所以很多争论在我看来只是因为人们得到的信息不够。

我认为,对于像我这样的对灾区人民帮不上忙的人,捐款是一种可衡量的标准,我不相信不停地痛哭与祈祷可助灾区人度过难关——为清楚地表达我的观点,我必须要描述某种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建立标准。我把标准建立在捐款的比例上,为的是清楚明白,不然大家永远说不清谁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分不清先进及落后,这样没有激励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的后果我们早已领教,我相信人多是自私的,能做自我牺牲的人是很少的,这里不必再说了。

我以为,我们无法与另一个人去比较同情心或是善意,更无法与别人比较谁更正确,在个人趣味的抽象讨论方面,这种比较也没有必要。但在具体行动上,我们是有目标的,那就是救灾,高质量的救灾,我们也是需要标准的,因标准可以使我们做出更合理的行动。不然,我们简直做什么都是可以的,我们什么也不做甚至更正确,但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不切实际。

 

很明显,使用我的标准,即捐出个人资产的几百分之一,我们的捐款数量会放大十倍,钱一多,我们可拥有一点灾后重建的从容,以前,我们可以花十万元盖一个希望小学,现在,我们可以花去十五万盖一个更抗震的希望小学,也许我们花去一百万,可盖起一个质量更高师资力量更为雄厚的小学。

很多比我穷的人捐的比例要比我大,在道德上,他们使我处于劣势,如果他们指责我捐得少,我完全同意,我很认同他们在道德方面比我优越,我极敬佩他们的义举,他们对灾区人民的贡献比我大,当然,我也可以使用这个标准去衡量那些比我富有或与我同一经济水准的人——这标准使起来很方便,也很明确。

这个标准完全是我个人的趣味,只代表我的个人观点,我从未想到把这个标准强加于人,我只说我认为这样较合理,有望解决问题。

我以为,一个作家有责任说出他所能理解到的真实,并力争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观点。

 

至今天为止,我们的捐款总额超过100亿,而我们并无捐款人的购成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平均数,如除去三亿贫穷中国以外,剩下还算过得去的十一亿中国人每人捐了10块,这使我们很难说,是富人捐款更多还是穷人,我们甚至无法得知哪一种社会阶层的捐款比例更大,而每一阶层的捐款比例又是多少,我们的捐款也许更出于冲动与激情,少理性与有序,我们也无很好的统计——正是这一笔糊涂账引起诸多争议。

 

上网量看一些资料,不知为何中国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呼叫全球救援,因我们以前没有参加救助别人吗?因我们自信能力足够吗?因我们认为他们会见死不救吗?还是呼了无人应答?弄不清——据介绍,我发现,全球救援团队们的设备专业而先进,素质很高,经验丰富,他们的成绩也很好,他们的手段很有效,他们的救援体系令我看来很合理,可少牺牲生命,此次被称为中国高效率的救援多比之于唐山大地震,但比之于更好的救援体系,客观地说,我们并不能说是自己的救援质量很高,虽然我们尽了全力。

 

上网看到很多不一样的意见,在我眼里,那些意见表达了多种诉求,有很多意见是非常暴力且不客观的,但人们的冲动却十分容易被理解,可看到焦灼的内心,说明人们看到灾难后,具有相当可观的同情能力,而同情心经常被认为是道德的基石,借助同情能力,我们有可能过上有道德的生活,或提升当下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