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观察:人民对捐多捐少很在意。

(2008-05-21 14:46:06)
标签:

善举

善心

石康

文化

上网看,大量信息表明,人民对捐多捐少很在意,人民对自己捐出的钱将如何使用很关心,目前为至,捐款的信息仍不透明,很多人很焦虑,他们弄不清他们的钱将会流向哪里,这说明捐款人的负责的,他们不仅是表达了爱心,还很关切他们的爱心能否落到他们想帮助的人身上。

希望那些募捐的机构做到财务透明,最好通告一下捐款人名单与数量,匿名的也告知何时收到,再告知钱的用途,现在流言满天飞,听着叫人极不舒服,如,有人说某机构留了很高份额的管理费,另有说有机构把2000元一顶的帐篷买成1万一顶,若是机构花钱透明,即使做成流水账及时报出来,也会叫捐款人感到心里踏实。

 

摘两则评论栏的中网友留言——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能力与意愿都不同,希望大家可以相互理解。

 

一则是:

“对了,我在成都,我知道四川很多小企业的老板和专业户,把自己的家都要捐空了。身价一百多万的小厂老板,现在的全副家当只有几间房子了;养猪专业户把自己所有的存款50万捐完,还把圈里大大小小的猪全部捐了;做工程机械的朋友,当天就联系红十字会,把自己十几台大大小小的设备全捐了,价值上千万,以后都只能转行做小生意重新起步了。这些人,没一个人是留下姓名,在电视前举个大牌子摽榜功绩的。真的的佩服他们,道德上跟他们比较,渺小太多了,我是个普通的工薪族,只捐了几千块物资。过段时间看有资格捐助个孤儿不,我能力有限也不够无私,能做的只能这些。
   
祝我在绵阳和广汉的家人,还有成都的朋友们都能平平安安的度过这场灾难,早日恢复平和的生活。”

 

另一则是:

“捐款不论多少,都是爱心行为.不能单纯将捐款多少当作道德评判的标准.其实如果真的可以这样比较,那反省一下自身,捐款也远远达不到各人心里的"爱心标准".不是吗?
   
一楼的朋友,你难道真的捐出自己年收入的60%?如果真的是,那么我会对你肃然起敬.这是我的真心话.因为我做不到.
   
我自己刚开始创业,一个月毛收入大约在15000左右.我只捐了300.算起来只占年收入的千分之二都不到.但是我认为我尽到了我自己的责任.心里没有什么愧疚.
   
不过说实话,现在看灾区图片新闻什么的,看的心里扭的难受.真的特难受。”.

 

呼吁政府出台统计数据,看看灾区到底需要多少钱,政府能够出多少,如何组织安排,现在的捐献是不是已够了?因政府手中掌握着最多资源与信息。若钱可以直达抢救者与被抢救者手中,哪怕只是平均分配,只要政府承诺可以直达,并说出制度来,讲清如何直达。

我认为,政府如何处理首批捐款,将直接体现出政府的工作效率,也影响到人们是否继续捐献的意愿,若是政府处理得透明、高效合理,符合民意,并且灾区仍需要,我想人们仍会再捐。

 

非常尊敬那些把“帮助灾区人民”这句话落到实处的人们,希望那些说“捐不捐随便”的人再想想,希望那些四处掏善心的人快点用同样的速度与力气掏掏自己的善举,从统计数字上看,有善心无善举的人仍占大多数,他们还未出手——这些人要是老那么沉得住气,会打击参与救灾者及捐献者,不捐且品头品足的人打击捐得少的人,捐得少的人打击捐得多的人,人们为何老是向下攀比?

那些叫着人们不要攀比的人也要想一想,这种特立独行的高级智慧能否在现在这个世俗社会行得通?若是行得通,人类社会的管理早就用不着奖励惩罚机制了,人们各司其职就可以,事实上,这说的是乌托邦,而不是我们的当下社会,理性一点对待问题,我们要承认,人们通过攀比,以找到自己在人群中的相对位置,那么我们只好鼓励更积极的,原谅那些不积极的。

人们是那么自信,以为灾难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真不知这种盲目的乐观有何根据。我很奇怪,助人即助己,这句老话儿有那么深奥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