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康
石康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387
  • 关注人气:15,6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捐款者的虚荣心与道德优越感

(2008-05-19 10:19:48)
标签:

石康

文化

捐款,其前提是自愿,除此以外,它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别的方式,比如祈祷,比如像韩寒一样冲至现场。这决定于每一个人的个性,我认为有的人说得对,我们应以自己的方式来参与。

救灾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更多的人除了能哭能祈祷以外,更现实一点,多半也只能捐一点钱来表达我们的同情心与善意,还能与那些光说不练、一毛不拔的人划清界限,我认为,捐款是更进一步表达我们的同情的一种方式。

面对目前各种媒体对灾区的报道,我想,很难不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我很难在电视前坐过一小时,因为看后内心非常压抑及焦虑,一种深深的内疚令我坐立不安,无论是灾区人民的惨状,还是救援人员的义勇与牺牲,都令我觉得自己很没用。此刻,惟有寻一点事情做做让自己从焦虑的心情里解脱出来,我认为,多捐点钱,再写文章催催大款多出点钱是个办法,因穷人多捐会伤筋动骨,而富人至少相对会好一点——只是这个行动招致身边朋友们的批评:

“这是捐款,要按挣多少的比例交钱,不成收税了。再说,不是所有人都象你一样,捐点钱就跳出来说我捐了多少多少。你丫捐是你乐意的,难道因为捐了款就有了道德优越感不成?你丫是捐给受灾的人,还是满足你丫自己的虚荣心?”

这是赵八卦在评论栏儿里对我的批评,我认为她一方面说得很对,但另一方面,又有点不知所云。

对她的话,我有三种理解:

一种是恶意的,我认为她自己不想捐,或只想捐得更少,所以找了一堆理由来支持她自己的观点,在我这里,我只是认为她在不知不觉地表现自己的小气,嘴上不服输罢了——她认为我的捐款动机不纯目的不对的想法令我费解,难道不捐或少捐反而更加理直气壮?她这么说我,不是同样满足了她的虚荣心与道德优越感吗?这种自以为是比起我来丝毫不差。

一种是中间的,我认为词语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分成褒义的与贬义的,而是多义的,综合的与开放的,从某种层面上说,我们干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我们的虚荣心,与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这就如同我们换一个句式来说,我们所有一切全是为更好地活着,或是为了吃,或是为了死去,或是为了正义,或是为了我们的欲望。怎么说都是对的或错的。所以她的话无甚意义。

第三种是善意的,可能是我写的文章与她的个人趣味产生矛盾,她或认为我因捐了两万块钱就理直气壮而看不惯,从她的角度出发,她提醒我最好像圣人般地不着一丝痕迹地帮助别人——我认为她一定是默默地捐了比我还多以后,善意地提醒我,不过我认为讲明捐了多少并不是坏事,信息透明一点更有利于人们了解真相。

 

我的答复是:捐款与写文章除了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与道德优越感以外,还可以表达我的个人观点,此外,赵八卦问的问题有点缺乏常识,她把两个概念搞乱了——一很明显,我的钱一定是捐给灾区人民了,因我的虚荣心无法收到这笔钱,收了也花不出去,但我的虚荣心一定会为我捐钱的行为而满足,这使我很高兴,我认为捐款后对我的道德考验告一段落,我没有把这笔钱用来个人享受,而是捐给受难者与帮助者,而很多人做不到我做的,面对他们,我在道德上感到优越,因我克服一点点我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不过,这一点不妨碍我面对那些捐款比例比我大的人时,感到自己道德上更低劣,因人家放弃了更多的享受,事实上,我为他们的行为而感动,就我所知,作家饶雪漫与韩寒都比我更优胜。

我是一个普通人,我看到灾情,情感受冲击,然后捐款,但我觉得我捐的钱太少,所以希望钱更多的人也来捐,于是又写了些文章,这就是事实,这一连串动作都几乎是我的本能动作,我只是顺着我的感觉走而已。

我要说,我想法较实际,有可能达到,与我经济水准差不多的朋友老狼就捐了两万,赵八卦却把标准树得过高,从实际情况看,结果无法达到。此外,我们的朋友们还考虑到很多因素,说我这么说会挑动仇富情绪之类,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他们太高看我了,人们仇富并不是因我一挑就仇的,且我也没挑,只是说出我看到的事实,况且我本人一点也不仇富,我正进行的努力,目标之一就是使自己在三年后致富,挣过一千万,为亲人提供较高质量的生活保证,为自己写作提供经济基础,并能有机会帮助他人。

我也不怕提名道姓的说某富人与名人,因名字起了就是被人叫的,网上那么多人指名道姓地说我,我也没觉得有何不妥,相信被我提到的富人应比我更自信,他们早就自有主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