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从究竟智慧的角度讲,佛法的确有一种犀利,只是使用它的人能力太差,多半是小童在使大炮,并不能使得很好,他们忘记了,究竟智慧的原则不只可用于使人在道德上获得圆满,还可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那些难解问题。佛陀本人的偏好是心灵的苦乐及超越问题,而别的佛教徒应也有自己的偏好,并使用这种智慧,使自己在偏好上得以超越,连在偏好上都去摹仿佛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趣。你们可以说我这样肤浅,但你们很难说我这么想不对,我以为,学佛学得如何,必须有所显示,这才是我对缘起的理解,若是所有条件是隐蔽的条件,或干脆是先验条件,我们如何去认识万物万法?那还不如永驻定中呢,反正你一个人去大光明就成了。
习佛的优劣,我以为不必过分看重权威评价,只从每个人的实践成果上便可见分晓,如果我利用佛法的启示,达成了我在实际生活中的某种能力的发展,我便会认为我学得比那些钻在山洞里冥想的教徒更有意思,我觉得佛法应有一种更高的世俗标准,佛教徒真正的成功除内心自由以外,还必须有外部显示,比如对社会做出可评价的贡献,为何不在创造方面与基督徒一拼?退守内心自由,我以为,并不是佛陀的本意,他老人家在世时,曾遍游印度,与各门各派的宗教家在各方面竞争,从魔法到见地,若是输得一塌糊涂,只是嘴硬,或是口头胜利,或是自命超越,会有谁人信服?
我不同意学佛只学到只是脾气变好,嘴上宽容,单守那一颗不垢不染之心就够了,我觉得那颗破心根本用不着守护,事实上,我以为,只要你的心形对准事物,便可更快更全面地了解那件事物,而不用什么抽象地保持警觉后的喜乐,我以为,观察意识是一种及物观察,专注也是及物专注,当你控制自我意识水平提高,才谈得到转识成智,我反对说解决某一类问题是因缘所定,以为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只要我们生活在人间,我们都是未成佛的人,我们都同在一个起跑线上,不必因为你没有阅读过经书而感到自卑,也不必以为只有藏地才是秘法之本,你甚至可以观察一下宗萨钦哲仁波切,看看他能否在某些领域内胜过你,若是他没有,说明他控制心形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比你还差——这是我与很多佛教徒见识不一样的地方。我以为,你的上师就是你必须超越的东西,他教给你的只是法,而不是终极之见,而正确的见地只有你靠你自己努力才能得到,因见地与情境无二,它与你的生活相圆融,不然,遇到极端的二元对立问题时,你才会知道所学一无用处,你以为在生与死的边缘只要坚守念佛便得超越,呵呵,你是要超到佛号里去吧,难道你不知佛号也无自性吗?
我倾向于把佛法用于我所知的所有层面做为修行,而不仅那一套古老的教学法,事实上,若是我想花时间去藏地去学习金刚乘,也希望能有比别人领先的成绩——再说一遍,我不相信佛法学来学去只是为了得到一种佛教小圈子里的共同话语与体验,我以为,把它放置于更大的信仰共同体中更为恰当,这信仰不是遗世孤立,自大无敌,它的价值是相对于其它信仰更能显现,佛教正见并不是说别的宗教说得没有佛法好,更不是说干脆就不必拥有别派宗教的信念了,更不是说通过闻思修就能了悟,我认为正见并没有从本质上没有告诉你如何去做,你更不必在了义与不了义之间转来转去而迷失,那只是换着花样儿告诉你,正见就在你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