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十)

(2007-05-25 01:40:06)
 

    古印度人是很智慧的,我从一些讨论印度宗教逻辑方面的书藉中发现,他们是知道这一问题的深奥部分的,然而,佛法在长达二千五百年的流传中,人们采取的是实用主义,基本上舍去了这方面的讨论,更把神通实修排除在外,其实那只是在某种教学法中,为了怕行者迷失于神通中罢了,只是这些教学法没有料到,不迷失于神通中,行者也会迷失于其它所缘境中,人类的意识即不会消失,也不会毫无指向。

    从原始佛教的传承看,佛法目前仍是非常混乱,其原因便是佛教徒喜欢诡辩式的使用还原论,来使很多问题化繁为简,从而把人生的问题极简化,(如:行苦坏苦与苦苦,能概括世人的烦恼吗?更多的烦恼甚至是说不出的,或是无法观察的,有些形而上的痛苦,即使说出来,别人也无法理解,还因人具有自由意志,即使是行苦坏苦与苦苦,也常被性情不同的人当做乐趣。)甚至可荒唐到发明出一些更具体的原则,什么“不向外求”之类,仅靠一些“心灵自由”之类词语,或靠修行或一些神秘体验获得圆满的意识,我以为这是一种抽象慰藉,一如只从数学方程式中得到的慰藉,比较轻浮与封闭。

 

    在我跟一些佛教徒讨论佛法问题时,总是喜欢问他们一些与还原相反的开放式问题,(“你可用不同于的怀尔斯的方法证出费马大定理吗?”),从而指出“缘起性空”这理论的尴尬之处,因为数学问题也是人类深刻的痛苦与烦恼之一,佛法做为一种究竟理论,你必须学会利用它正面解答问题,每到此处,这些个佛教徒的夸夸其谈便立刻显示出来,因为他们只是学习而没有思考过佛法中的这一部分理论,他们常喜欢用八万四千法门来形容佛法的方便,老讲生死解脱,唉,我不禁问一句,在我们漫长的一生当中,死只是无数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并且只占很少的时间,若是把鲜活的生命用来全部用在为能很好的死去而工作,这也太没劲了吧?别叫修行了,叫修死亡修转化算了,这么折腾,那还不如别出生呢!

我相信,使佛教理论可融纳更多的内容。

    做为半个佛教徒,我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在生之上,把自己放在人类这一集体之中,我更关心的,人类存在者将在宇宙里如何发展,我希望自己得到圆满而放松的内心,但最终取决于我能否利它来提出或解决我在世间遇到的问题,事实上,若是拥有一颗痛苦扭结的心才能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那么我甘愿自己拥有那颗痛苦扭结的心,从心形上说,我从未看到过圆满的心有何真正的创见——那只是瑜珈的结果,放松再放松。有些教徒在这问题上与我争论,他们认为创造性的心形更多是在放松中完成的,我部分同意,但以我的个人经验,更以为是极度紧张后的放松才会如此,而有时,所谓的顿悟多半要发生在极度紧张的情形下,因为意识只有在那时,才会形成一种极度集中的指向性,有利于击碎问题,得到答案。

    也许从宗教的层面讲,利用真传的修行经验,对于从人的意识到顿悟佛性这一过程是够使了,且能做到基本的可信,却不知,反过来,从佛性到人类意识这一过程产生出的种种问题远为复杂,就是十的八万四千次方个法门也不够使的,它需要我们利用此生做最艰苦的努力。

    由此,我可以说,业力说、万有因果论等等佛教理论,全是还原式的,解释性的理论,而不是归纳与演绎的复合体,中观论便是一种创造性的诡辩利器,最终,这些理论不得不指向一些抽象的玄理,从而无法与现实世界建立更广泛更贴切的联系,只能在形而上之中打转转,我以为,它的作用主要是用在修辞或阐述上,在讨论问题时使我们获得一种所谓的客观性,从而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喜欢简单抽象玄理的人多半会喜欢这些理论,因可从中得到思维的乐趣,满足个人偏好,但是,即使是最终得到大圆满见,他们也无法令所有人相信,因这种见识是原则性的,而不是对于具体问题的正面回答。

    最后要说的是,超越论同样使问题极简化,一个天生的盲人要是有一天理解了什么叫色彩,那么他便达成了盲人的终极超越了?事实上,我们知道,除了色彩,盲人还有很多可以了解的东西,我们得到的每一个偶然的真理,都可成为我们继续向前迈进的助推器,从而使我们达成更大的发展,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道德义务,它的意思是,我们应努力为人类的未来寻找的出路,我们是什么,取决我们做了什么,我以为,基本上,只要毁灭性的打击没有降临,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我们的努力,失败只是为我们的成功提供帮助罢了,我们仍可继续努力,我以为,这才是佛教启示的正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十九)
后一篇:(四十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