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九)

(2007-05-23 05:25:27)
 

    那些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道德问题上的做法令我倍感狭隘,从某一层面说,善是非常容易的,只要我们不违反法律,不去伤害他人,真心对别人好,我们从饭馆出来往要饭的手里塞两个小钱,就足以让我们觉得我们已经很道德了,我们就和最伟大的人类个体一样平等了,那些伟人在某一时刻能做的也不过如此,他们的成就只是因缘使然,或是福报超群罢了,再说伟大多虚幻啊,有什么好追求的?伟大的人还没机会领略渺小的趣味呢,佛教也只是印度众多教派中的一个,佛陀也只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不过尔尔,牛顿还跟莱布尼茨争权夺利呢,还对胡克讽刺打击呢,哪儿有我佛慈悲?

    好啦,这种杂乱的八卦言论我听得太多了,其实那只是我们在懒惰中寻得的心安理得罢了,它总是试图用一种眼光把我们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生命放到一个自己偏好的价值体系中去,以便我们达成一个目标之后便一劳永逸,这种归结很容易忽视人类个体在道德努力以外的其它努力,事实上,它把我们的道德义务极简化了,伟大人物在道德上的表现是非常参差不齐的,但那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的伟大,他们都通过努力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智慧程度,并为我们留下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或技巧,若是不经历他们同样的智识与体力冒险是很难了解他们的,而道德的角度具有一种明显的局限性,在那里,圣人成了最高标准,因圣人通过对于道德律的洞见达成了内心与外在世界的统一。

 

    不幸的是,这种统一却常常是通过一种诡辩式的还原论把很少的东西统一在一起,它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那种终极论,以“缘起性空”来描述我们这个异常复杂的世界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它强调了一个极简化的信念,而这种极简,甚至不是一种哲学上的有趣态度,我有时以为它相当粗暴无聊,看到人们在讨论问题,年轻气盛的佛教徒可随时插嘴道:“万物万法之间有联系,但所谓万物万法却没有本性,你们说来说去,能超出这个观点吗?”

    “无我见”也是如此,从根本上看,这是一种对还原论的诡辩性利用——我不得不在后面谈一谈佛法中更深一层的意思了。

 

    我们知道,把一件事情分成更小的事情,然后以更小的事情来解释这件事,叫做还原论,这方法在科学理论中经常被使用,它可以化复杂为简单,门捷列夫曾写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表中,为一些未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这些元素在后来被一一发现了,使用同一方法,物理学家盖尔曼以夸克理论来解释基本粒子,这一人造理论被称为“八正法”,用以预测关于基本粒子真实世界的真理,后来被实验证明很有效,有人问盖尔曼,夸克是真实的粒子还是数学上的假想物?盖尔曼拒绝参与讨论,他认为那完全是浪费时间,之所以如此,因盖尔曼懂得一个真理,那就是向下还原,并不意味着可以向上解释,我们可以把人分成细胞原子以至夸克,以至宇宙大爆炸的初期,但反过来却很难行得通,从大爆炸到宇宙中产生人类意识,这个问题远为深奥,并不是靠树立一些宗教信念便能进行讨论的问题。

    佛教徒喜欢佛性因他们更喜欢化繁为简,就像盖尔曼,不同的是,盖尔曼懂得这方法的缺陷,有人曾问盖尔曼,夸克是心灵产物吗?你如何发现了它?盖尔曼回答是,说我“发现”了夸克并不准确,我所有的突破都来自于摆弄一些数学公式,或是纸上的符号。事实上,佛陀本人对于终极问题的回答非常像是盖尔曼,因佛陀深知,从理论上讲,把万物万法简化为佛性是可行的,但翻过头来,用佛性来说明万物万法却很困难,所以他使用了“缘起无我”这一方式来硬说,由此展开的理论非常空泛,即非哲学讨论,又非宗教信念,因而只能是玄理式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很尴尬的,它基本上相当于什么都没说,所以我多次说像句废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十七)
后一篇:(四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