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学佛到智慧

(2006-07-22 20:48:29)

学习佛教的收获,就是叫我看了两年的宗教书,以前没怎么看过。

看宗教书的收获,是让我对于“信念”这个神秘的词语不再感到神秘了。

终于认识到,宗教信念无非是千万种信念里的一种,在古代,相信地球是圆的完全可称作是一种宗教信念,如果有一种“地圆教”话,现在觉得以前太贪婪了,道听途说,认为信念对于人生非常宝贵,总觉得缺少宗教信念,我的人生就像是缺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或是缺少与一个人群的认同感,现在觉得,依我的性格,当个怀疑主义者的乐趣更多一些。

最近对于佛教的胜义有种不满,它的一个趋向与我个人的性格很不合拍,其中心意思可以这样概括,那就是“不想说话”,我的朋友老牛比较敏感,爱说笑话,学佛后的话就明显减少了,胜义宣称缘起无我,这一理论落实到行为后,就变成一种不干涉,一种“没意见”,对于一件事物,无论赞成或反对,都属于“假我在活动”或是“串习又抬头”的范畴,阿罗汉之间无话可说,只是提携后进时才会讲几句经验之谈,这是“在人生言神佛境”的极端状态——舍斯托夫认为,“应当关心的不是变可觉察的东西为不可觉察的东西,而是弄清楚略微有点可觉察的东西。生命的基本特点就是敢想敢为,整个生命就是创造性的敢想敢为。”

这一观点在我看来是比较明智与开放的,人们有一种普遍的直觉,那就是不管生命多么艰难与痛苦,人人还是愿意活下去,哪怕是在很不自由的条件下活下去,说只有人生今生今世虽然显得短视,但却是人人都可触摸的,我认为,把人生的基础建立在今生今世上,并不妨碍个人做更长远的安排,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确定着道德律,而人与神的关系,或是人与某位宗教偶像的关系,只是人与他人(集体)多种关系中的一种罢了。

我们把人生当作“传统”来看待还比较自然,而当“串习”看,却只是自我批评时的利器,学佛令人看到自我的迷失之处,却并没有给出合乎自然与更为吸引人的答案,在哲学上,它几乎是另一版本的“回到物质”说,佛教大师中少有发明家与创造者,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佛教的一种倾向,它鼓励什么也不做的行动,鼓励什么也不想的思考,以及内心的舒适与安宁——这是一门老年人的宗教,它的气派,是一种生命退潮时的气派,沉稳安静,达观稳健,少情绪,无抱怨,是一种平衡的隐身而退,我认为,对于我这样的人,六十岁以后,参禅念佛、学佛是个很好的选择。而中年时,应当再折腾折腾,除去好处不说,坏处不就是会遇到一些挫败嘛!以前锻炼出的承受力,现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智慧这东西我觉得像是生命的润滑剂,少一点就少一点吧,当我们努力完成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时,智慧的用处只是在调整自己,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上有点用处,但对于创作,我想不出它能用上多少,除非是作品中的人物需要有点智慧,呵呵,很多宗教都非常强调智慧,甚至把智慧说得高于一切,我觉得也是一种极端倾向,有我眼里,生活中有很么多与智慧份量相等的东西:能力、智力、体力、天赋、才华、力量、勇气、毅力、顽强、宽容、自由意志、倔强的性格等等,虽然它们与智慧多少有些联系,但智慧同样也同这些东西有些联系,没必要夸大智慧的作用,特别生活智慧的作用,那智慧不外乎说的就是加强自我保护、给自己与别人留余地之类的老生长谈,我们看到,现在的世界在总体上讲,更加势利了,如果肯吃苦,有能力,即使是不太狡猾的人也有机会过得不错,这就给智慧太多的人留的余地很小了,他必须像别人一样实在地去服务别人才行,当然,在这个如此讲求实际的社会中,多拥有智慧更好,但若是缺点心眼少点智慧,我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想到宗教
后一篇:寂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