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峡出平湖,是对三峡工程蓄水后景象的最好描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29日同意三峡枢纽工程6月1日蓄水,6月16日试通航,8月发电。这标志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二期工程各项任务即将完成,三峡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更加重要的新阶段。
今年是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之年,也是工程二、三期任务衔接之年。简言之,此前10年,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建设三峡工程,需要不断攻克的主要是建设中的难题;蓄水之后的几年,三峡工程就将转向建设与管理并举的新阶段。而待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之后,管理水平的高低将最终影响着三峡工程的长久命运。
为什么说管理比建设更富挑战?早在6年前第一次大江截流的时候,一位三峡的建设者就对前去采访的本报记者说过,建设的目标相对来说是静态的,主要是把图纸上的设想一步步变成现实;而管理的目标则更具有动态特征,需要不断根据各方面条件的变化而做出修订,需要始终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供需环境中,去把握这一庞大生产体系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即将开始发电的三峡工程,如今正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电往何处去?这就是一个管理问题。不仅涉及到电站自身的运行管理,也涉及到对全国电力市场秩序的管理;不仅要整合各种生产资源,也要整合各种消费资源;不仅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引导和调控产销关系,也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谋求供需双方的见面与互通;不仅要考虑到三峡工程一家水电站的健康发展,也要兼顾到长江中上游整个流域范围内水电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们必须看到,三峡工程初步建成发电之时,正是全国电力体制改革步入关键环节之时。电力生产的市场规则刚刚得到梳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电力消费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需求变动的内在规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观察和摸索。总之,供应一方的坐标在变化,需求一方的坐标也在变化。而三峡工程本身又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战略枢纽,在电力市场上的一举一动都举足轻重。这一切都决定了,我们虽然已经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跨过了设计、截流、浇筑等一道道世界级的科技难关、施工难关,但三峡带给我们的更加重大的考验还在后头。在高峡出平湖的美丽景色面前,我们还远没有到可以享受“轻舟已过万重山”那般轻松与潇洒的时候。
三峡工程面对的挑战和取得的经验,对全国很多领域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具有借鉴意义。因为三峡的实践正在勾勒出一些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相对而言,建设,往往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在一张白纸上配置资源;而管理,则是一个提高“有”的质量的过程,是对已有资源的重新配置,也是对已有资源和新增资源的综合配置。
当然,建设与管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过程。三峡工程的10年建设史之所以这般辉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管理,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方法来配置建设资源。三峡建设者对此已颇具心得,我们对未来三峡的管理者自然也充满信心。
(本文写于2003年6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