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部时评 之 春运能否静悄悄

(2005-10-29 21:52:24)
  
  
 明年春节来得早,看来猴年是个急脾气。1月22号就要到来的大年初一,意味着“两节”相近而将使春运的高峰流更加集中。提一提春运这个话题,现在已为时不早。
 这些年来的春运,正在逐渐改变其“忙、乱、闹”的旧有形象。忙,是因为客流骤升;乱,是因为引导不力,忙得无序;闹,则是因为相关的运输政策、价格政策,甚至包括涉及进城农民工的一系列政策仍未尽合理。要想让喧闹的春运安静下来,也不妨从长远着眼,致力于梳理相关的政策环境,从治闹下手。不闹了,也就有序了;有序了,也就不会那么忙了。
 几天前,广东的物价和交通部门联合发出了一份关于明年春节公路客运春运票价的通知。不过寥寥千字的短文,就把政策讲明。事情变得如此简单,关键还是在于3年前当地开了一场春运价格听证会。当时引人关注的制度创新之举,现已在全国铺开,从形式到内涵都更加完善。而开了听证会先河的广东人,仍在享受创新留下的财富——此次春运的定价原则,仍将以当年经价格听证而制定的水平为坐标。
 春运的价格政策,牵动多方利益。3年前如此,今天想必仍然如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中,并不怕出现多侧面、多角度的不同利益,关键是要有合格的政府部门来主动协调和权衡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并使相关的协调手段和协调政策逐步制度化。这样做,或许不能改变春运的基本格局,但却能使春运少一点喧闹,多一点平和与秩序。
 在离2004年春运不足一个月的时候,京、沪、穗等城市相继提出了安排更多农民工在城里过年的政策建议。这不是今年的新创造,但变化在于去年零星的举动,逐步演变为今年较成体系的政策安排。而这仍应是一种过渡态。因为我们注意到,不少城市的类似安排,仍停留在政府部门节日里给农民工“送温暖”的人文关怀层面。这种关怀固然长期需要,但更起决定作用的是要创造条件,让进城农民身上除自然人属性之外,再多一些合理的经济人属性,再多得到一些法律层面的角色保障。如此,这支春运路上的主力军才有可能逐步实现理性的分流,而春运的固有嘈杂也才能进一步减少。
 春运,将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长期现象。这种客运需求的阶段性膨胀现象,并不违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过去的春运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让人头疼的印象,原因出自两方面:一是供给能力的总量、结构及调节方式,都未能满足需求方所提出的较高要求,这需要政府管理者和春运服务的提供者们,更细致地捕捉春运需求变动的普遍规律和种种特殊异动;二是春运本身承载的功能有些错位,春运旅客大军的构成还带有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特征,这需要我们用发展的办法来逐步引导需求方,使春运的需求逐步接近合理的规模和理性的流向。
 若能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春运的潮水仍会年年到来,但春运的喧闹和其间的种种不适,会一点点地消褪。
 
 
(本文写于2003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