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竞聘笔试多数人不及格,把中国足球的陋习再一次暴露在大庭广众面前!
●考试不及格,其实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我们的足球人根本就不知道去学习!
34名参加国字号教练员竞聘的笔试成绩如何?足协尚未对外公布,但知情人透露:普遍不理想!试题六选五,每题4分,满分为20分,最高的也才13分,以百分制换算,也就是65分!
“外行看热闹。”试题被披露后,N多人在恶搞,也有人戏言“九岁球迷都可答上来”……但迄今为止,尚无人完整、系统地将这些答案写出来过,这也情有可原,毕竟只是看热闹的。但作为国产教练中的精英们多数不及格,却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上一篇博文《揭密选帅笔试题——专业与实践的结合》中,我曾经说过,这些题目还是出得有点水平的,而且通过笔试,可以看出:一是教练员日常工作之余是否关注世界足球发展的动向与潮流、眼界是否开阔。二是我们的教练员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水平如何,相信我们的一线队教练从不缺少工作经验,但为什么实践中大多数中国球员普遍反应中国本土教练讲得不清楚?原因就在于无法系统地在理论上阐述清楚。
试题的标准答案在这里
很多人都在说,这些试题全部是“主观题”,根本就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甚至断言:哪怕是让弗格森、希丁克、穆里尼奥等世界大牌教练来回答,都不可能答得出。如果下这样的结论,则只能说明其实你就明白过足球是什么!
在获悉这些考题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标准答案,而且都是现成的。因为无论国际足联还是欧洲足联,甚至包括亚足联在内,都在这些问题上有过系统的阐述(第一题后半部“我国足球追求何种打法、风格更为合适?为什么?”这个问题除外)。而且,从2007年以来,中国足协技术部先后出版过《团队建设》、《足球训练》第1至4期总共五本内部刊物,任何一个有心人,但凡只要看过这些刊物,就完全可以回答得上来。

足协内部出版的几本刊物
第一个问题“足球的打法与风格类似又各异,请详细说明。”N多人会回答什么诸如442、433、352、532等打法。如果你这样答题,得分只能是0分,因为你对“play(打法)”、“style(风格)”、“system(阵形)”、“formaion(阵式)”、“shape(队形)”等这几个最最基本的足球概念都没有还搞清楚,何以去谈论什么足球?
谈到这个问题,自然让我想起欧洲足联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足联技术调研委员会成员安迪·罗克斯博格,他在2007年1月份前往日本大阪参加第五届日本足球大会时,曾发表过一篇题为《The
Trends 2006 - The Big Picture》的演讲(日本足协后将这次大会演讲内容装订成册,见下图)。足协内部刊物《足球训练》2007年第2期上将它翻译为《2006年现代足球发展趋势之大局观》。在他的演讲中就详细地介绍了现代足球的几种打法、风格,而且还列举了一些世界足坛名帅的观点。

日本足协出版的2007年日本足球大会演讲内容汇总手册封面
例如,前巴塞罗那队主教练里杰卡尔德就说:“our style of play is an attractive way of play
but nevertheless with the final result in
mind(我们踢球的风格是一种吸引人的方式,但无论如何心里都想着最终的结果)。”而且,罗克斯博格将巴塞罗那队的踢法称为“rattlesnake
style(响尾蛇式打法)”,“因为他们所做的就是在球场上迂回跑动,将球传来传去,迷惑你们。当你刚一转身,他们就犹如一只响尾蛇突然发动进攻。”
再例如,率意大利队夺取德国世界杯赛冠军的里皮就说:“winning first, attractive
second(取胜第一、好看第二)。”而巴西世界冠军教练佩雷拉则说:“history doesn't talk about the
beautiful game, it talks about champions(历史不会谈论好看的比赛,它只谈论冠军)。”
在最后小结时,罗克斯博格特别强调:在打法与风格的问题上,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个教练员的“足球哲学(football
philosophy)”,因为哲学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举止、从而最终决定教练员所带球队的风格与打法(见下图)。

打法与风格的形成
而在第一题的后半个问题上,罗克斯博格也作出了详细的解释:“I would say the same thing applies to
you here in Asia, and particular in Japan, don't try to be somebody
else. I think it's very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should be yourself.
Yes you can learn things from other people, we should all do that,
get ideas and suggestions, but we should have our character, our
style, our way of playing
football(在亚洲,尤其是在日本,我想对在座的各位说同样的话,不要试图模仿他人。我认为,有自己的风格、打法是极其重要的。是的,你们可以从别人那学习些东西,我们大家都应该这样做,从别人那得到想法和建议,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踢球方式。)”
第二道试题,“什么是队伍背后的队伍?作为主教练或者助理教练,如何确立他们的责任?同时,你认为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的?”
荷兰人Henny
Kormelink和Tjeu Seeverens曾专门写过一本《TEAM
BUILDING(团队建设)》的专著,书中不仅仅对球员的训练、管理进行了论述,更对球队中的其他人员甚至俱乐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团队建设中的应该起怎样的作用有过详细论述。这本书是2007年初足协翻译出版的,如果我们的教练员看过这本书,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简单,书中对各个环节全部都有详细论述。可问题在于,翻译过来之后,有多少人真正认真地看过这本书?
第三道试题“近十年来,球队采用稳守快速反击打法越来越多,且非常重要。你如何认识这种打法?请说出有多少不同类型的反击打法?采用时有哪些要点?”
这道试题其实也来源于罗克斯博格的演讲《The Trends 2006 - The Big
Picture(2006年现代足球发展趋势之大局观)》中,在他的演讲中,他将他分为“classic
counter(传统反击打法)”、“collective
counter(集体反击法)”、“solo(单刀式)”等三种(见下图)。

反击的三种类型
而在《2006-07赛季欧洲冠军联赛技术报告》中,作为这份报告最主要起草人的罗克斯博格又将它进一步细化为四种,在上面提到的“classic
counter(传统反击打法)”、“collective
counter(集体反击法)”、“solo(单刀式)”三种基础上,分化出了“advanced
counter(更向前的反击)”,说通俗些就是前场的就地反抢(见下图)。

2006-07赛季欧洲冠军联赛技术报告
如果仔细阅读并理解,罗克斯博格所说的四种反击方式其实用更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就是:后场反击、中场反击、前场反击以及个人反击。而且,他还特别强调:“to
be successful today, the top teams -are all capable of counter
attacking(在今天要想成功,一流的球队都有能力打反击)。”也就是说,“反击”已经不再说弱队的法宝。他引用阿森纳队主教练温格的话说:“I
actually think the trend in defending is to counter the counter.
Because counter attacking is so important, stopping the counter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我认为当前防守的趋势就是以反击对抗对手的反击。因为反击是如此的重要,阻止对手的反击已成为主要趋势。)
不管何种反击方式,罗克斯博格在总结要点时,第一个就是强调“interceptions(抢断)”,其次是“The transition
speed(转换速度)”、第三是“ Quick direct play(快速直接打法)”。
限于篇幅,后面几道题我不想再全面展开进行逐一回答。因为这些问题实在太专业,一般人恐怕根本就没有兴趣再看下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后面三个问题在中国足协技术部出版的《足球训练》内部刊物中均可以找到现成的标准答案。
考试不及格暴露的是中国足球陋习!
写到这里,我想多说几句废话。我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代表我就比现在国内的足球一线教练聪明,或表明我就比他们更有资格去当教练。恰恰相反,我依然只能是一个足球记者。我之所以知道,只不过是我作为一名足球记者更有心而已,就是用心去看、用心去学。而且,不仅仅看中文的,更会去看英文,就像罗克斯博格在总结“反击”的类型时,在2007年1月份于日本进行的第五届日本足球大会上仅仅讲述为三种,但半年多之后,在总结欧冠联赛时,又归纳出了第四种。如果你不用心去看、去学,你根本就不可能发现这样的变化与调整。因为是在用心看、用心学,于是,我知道的东西自然也就比别人多一点。仅此而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四不(不团结、不虚心、不严格、不刻苦)现象”一直贯穿着中国足球的发展。中国足球水平落后,其实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真正丢人的在于:明明知道落后、水平不行,但还是始终认为人家老外的东西不行,“老外知道的那点东西我都知道,有什么啊?”——不谦虚、不学习。
以中国队前主教练阿里·汉为例。作为荷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攻全守足球战术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阿里·汉两次参加了世界杯决赛,而且两届世界杯赛上出现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位置上,哪怕到现在为止,他在对意大利队所攻入的那个球,也依然被世界足坛公认为世界杯历史上最佳进球之一。单纯就阿里·汉对足球的理解,是任何一个中国人甚至包括任何一个足球专业人士都不可能达到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足球人,被中国的足球人指责为“饼才”、“不懂足球”。如果仅仅是球迷为了发泄一下,那倒也情有可原,毕竟球迷只是为了某种情绪的宣泄,令人不解的是中国足球的那些教练居然也在随大流!类似的例子还包括霍顿、克劳琛等。所谓“无知者无畏”,这不正是中国足球人“无知”的体现?这不是中国足球的可悲,又是什么?
就像中国足协技术部,最近一两年也在尝试着改变,开始把世界上最新的一些技战术东西翻译成中文,供中国本土教练学习之用。但翻译完了、整理成册之后,无人去看、无人去学,其意义由何在呢?
我想,这次竞聘笔试多数人不及格,把中国足球的陋习再一次暴露在大庭广众面前。考试不及格,其实并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我们的足球人根本就不知道去学习!于是,我们似乎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凭什么去执教国字号队伍?
2009年3月2日凌晨于北京
选帅成绩揭密
守门教练笔试夺魁
更多内容请看体坛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