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碎 |
洗澡的“洗”字,最早时应是既用于去垢,又用于洗垢之器皿。《仪礼》中有“夙兴,设洗直于东荣。”郑玄的注,这“洗”就是盥洗之器,“荣”就是屋的一角。有趣的是汉王充的《论衡》中,“洗“专指去足垢,“盥”专指去手垢。王充引用的是《礼记》中说法,古人洗每一部分都有专用名词。“澡”最早时就指洗手,与“盥”的意思一样,沐指洗发,浴才是指洗身体。但《礼记》中其实已经用“澡”字——“儒行”中就有“儒有澡身而浴德”,所以后来曹操的《与王脩书》就将“澡身浴德”用成了成语,嵇康就有了“澡身沧浪,岂云能补”之句,“澡”与“浴”就相通了。
古人在《礼记》中关于洗澡,严格规定要上下用两条浴巾——上身用细葛布,下身用粗葛布,出浴盆再专门洗脚,然后穿完衣服要“进饮”,很讲究品质。
因为在器皿中洗澡,文人最好描述窥浴。《赵飞燕别传》中记汉成帝偷窥赵合德,合德身上光泽亮于烛光,合德在兰汤滟滟中“若三尺寒泉浸明月”,汉成帝于是“意思飞扬”。高阳写秦可卿自缢于天香楼,祸根也就因贾珍偷窥了她在兰汤之中而情不自禁。这偷窥常因隔着一块门板的水声而引起,我在《人民文学》时发过高行健的一个中篇小说,就写一个男子在这边听着那边水声的煎熬。
读冯梦龙收集的《古今谭概》中元代大画家倪瓒因洁癖让名妓洗澡的故事,说倪瓒对女色本不在意,喜欢上一位金陵赵歌姬后留宿他的别墅,心中怀疑她不干净,让她去洗澡。洗完上床,他从头到脚,边摸边闻,闻到下体,让重新去洗。“凡再四,东方既白,不复作巫山之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