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过去,又到年终总结与明年预算时候。算今年与明年的帐,一个急迫的感觉是,媒体真正要做大,真是越来越难。上周末,一帮做媒体的坐在一起,谈的也是这个难字。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这难字体现在竞争促使水涨船高。《时尚》刘江与我感叹,一方面是大家被逼着都要做500页,另一方面是发行的台阶越来越高,各地机场、地铁、摊位慢慢都尝到入网费的甜头,要价越来越黑。《精品购物指南》的张书新的说法,一年两亿多的广告,都被人头费、纸张补贴、税拿走。现在的成本是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品牌的媒体都不堪重负,新办媒体如何生存、盈利呢?
我始终认为,媒体去掉各种运行成本,如果不控制推广费用、发行的实销比、人均成本,真正能构成的利润会很低。但大家都会误认为其中会有暴利,觉得发行几十万、广告几千万是很容易的事,于是拼着命也要投资进城,而且把价格越抬越高。这正是传媒市场的泡末所在。多少人在其中血本无归?如果真实统计一下,真正有较大盈利、每年能保持盈利增长的媒体又有多少?
再想想,各行业都差不多。
生活周刊这几年一直在追求人均利润率,保证可持续发展。我以为这是一个媒体良性发展的基础。看烧钱可以烧出繁荣,但我想最终还是会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