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今天还是音乐。宗璞先生有一篇文章引黎青主的话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认为能听一点音乐的人是有福的。如果说音乐是饱食终日人的消遣,那么什么又不是呢?
晚上7点半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出,提前到差十分六点就从郊区出发,希望能提前半小时左右到,以赢得一些从容。没想到选择的路线出现堵车,只能倒回来另走一条路,消耗掉了半小时,等从高速公路走到四环路时,已经离开场还有45分钟。无奈只能慌忙赶路,老天还算照顾——没再给我堵车,总算在开演前气喘吁吁地进场。奇怪的是今天场内后边的灯都未关。
今晚音乐会上半场是海顿的第86交响曲与英国一个现代新作曲家的作品《避难所》,下半场是认为拉特尔拿手,也是最能体现柏林爱乐特色的《英雄的生涯》。得承认拉特尔指挥得棒极,把曲子处理得漂亮而好听。中场休息碰到刘欢,他说,那首〈避难所〉,用合成器表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乐队?曹利群说,因为这位作曲家与拉特尔是哥们,他专门推荐他的作品。我想到的是,漂亮是漂亮,但是德国味道呢?好像他太多对作品的自我解读,更多强调节奏与抒情,他的海顿太轻而潇洒,也就缺少了德国味道。我想以后,他可能会较多推荐英国现代作品。柏林爱乐还是富特文格勒、卡拉扬那个柏林爱乐吗?曹利群说,下半场的〈英雄的生涯〉估计还是卡拉扬那个“生涯”。
但事实上,拉特尔还是减轻了“英雄”的重量,突出了它的抒情性。也许他的<英雄的生涯>更好听,声部之间的交替漂亮极了,但卡拉扬那种不断地要求乐队的强度却明显削弱了,我好象面对的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或者伦敦交响乐团,而非那种罗马军团行进般的柏林爱乐感觉。拉特尔更多在体现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歌唱与舞蹈中的诗意,但德奥传统那种凝重的沉思中的诗意与宗教感,富特文格勒那种“僧士朝拜”的庄严是找不到了。我不知道怎么来评介拉特尔,他使古典音乐更好听,更适合大众的欣赏趣味,但德国音乐的抒情毕竟是建立在厚重之上,正因为此才有那种庄严与博大。〈英雄的生涯〉中如果没有了叔本华悲剧意味那种低沉而撕裂的痛楚,光有美丽的爱情与向美丽的田园牧歌的逃遁,哪还叫〈英雄的生涯〉吗?
不管怎样,古典音乐的商业化与日益现代化无可挽回,从这个意义,我想,我的古典情怀一定不代表时代发展的方向。
这一期周刊的专栏我想写<柏林爱乐乐团秀>,不知能否把思路理清楚.
晚上7点半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出,提前到差十分六点就从郊区出发,希望能提前半小时左右到,以赢得一些从容。没想到选择的路线出现堵车,只能倒回来另走一条路,消耗掉了半小时,等从高速公路走到四环路时,已经离开场还有45分钟。无奈只能慌忙赶路,老天还算照顾——没再给我堵车,总算在开演前气喘吁吁地进场。奇怪的是今天场内后边的灯都未关。
今晚音乐会上半场是海顿的第86交响曲与英国一个现代新作曲家的作品《避难所》,下半场是认为拉特尔拿手,也是最能体现柏林爱乐特色的《英雄的生涯》。得承认拉特尔指挥得棒极,把曲子处理得漂亮而好听。中场休息碰到刘欢,他说,那首〈避难所〉,用合成器表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乐队?曹利群说,因为这位作曲家与拉特尔是哥们,他专门推荐他的作品。我想到的是,漂亮是漂亮,但是德国味道呢?好像他太多对作品的自我解读,更多强调节奏与抒情,他的海顿太轻而潇洒,也就缺少了德国味道。我想以后,他可能会较多推荐英国现代作品。柏林爱乐还是富特文格勒、卡拉扬那个柏林爱乐吗?曹利群说,下半场的〈英雄的生涯〉估计还是卡拉扬那个“生涯”。
但事实上,拉特尔还是减轻了“英雄”的重量,突出了它的抒情性。也许他的<英雄的生涯>更好听,声部之间的交替漂亮极了,但卡拉扬那种不断地要求乐队的强度却明显削弱了,我好象面对的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或者伦敦交响乐团,而非那种罗马军团行进般的柏林爱乐感觉。拉特尔更多在体现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歌唱与舞蹈中的诗意,但德奥传统那种凝重的沉思中的诗意与宗教感,富特文格勒那种“僧士朝拜”的庄严是找不到了。我不知道怎么来评介拉特尔,他使古典音乐更好听,更适合大众的欣赏趣味,但德国音乐的抒情毕竟是建立在厚重之上,正因为此才有那种庄严与博大。〈英雄的生涯〉中如果没有了叔本华悲剧意味那种低沉而撕裂的痛楚,光有美丽的爱情与向美丽的田园牧歌的逃遁,哪还叫〈英雄的生涯〉吗?
不管怎样,古典音乐的商业化与日益现代化无可挽回,从这个意义,我想,我的古典情怀一定不代表时代发展的方向。
这一期周刊的专栏我想写<柏林爱乐乐团秀>,不知能否把思路理清楚.
前一篇:一天回顾,11月4日
后一篇:面对面,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