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天回顾,10月31日

(2005-10-31 23:27:35)
10月31日
  每到周日临睡前,都想到周刊很多人这一夜会写稿到天亮,于是觉得媒体进步对于媒体中人而言,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我经常觉得自己是在无情地压榨每个人的能量。而每到周一早上,则又换成另一种思维——生怕写封面故事这个门脸的人用力不够,写成的稿子太单薄或者根本就达不到要求。因为对于周刊这样的媒体,周一晚上必须出菲林,到周一上午就几乎没有可回旋的余地。一本杂志运行着,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只能是越来越逼着人往高处走,于是就必须继续压榨——压榨我的手下,也压榨我自己。
  此次封面故事,由李鸿谷写第一篇文章,基本上会减轻我的焦虑。他下死工夫而不屑走捷径,每次轮到他写封面,都不会提前,但等我六点起床打开电脑时候,它一定会已经静静地等在那里。我注意了一下,发稿时间两点三十分。朱文轶的发稿时间则是两点零七分。李菁的稿子未到,我打电话过去,她说主编,不好意思,我睡着了,稿子就剩一个结尾了,我马上发。我让她写完后要补采访,再写一个导言。
  每一本刊物都是由这样的艰辛组织在一起。今天过去,第41期又完了,但第42期又要开始。下午是每周周期性的“慌慌然”——不知道下期做什么封面好。
  我写巴金的文章,说到他越追求自由就越深地束缚他自己。其实每人都是如此——对任何事情的追逐只能越来越深地陷进去,人生就如此之无法超脱。我们能做到的,也就是尽量少折磨自己,多腾出些时间以从容的心态追寻些哪怕是自欺欺人的乐趣而已。
  我正是时时处处觉得自己的矛盾性。周一从心态上常常是最疲惫——先是怕这个稿子把握得不好、那个稿子做不成功。但实际周刊记者的成功率很高,事实证明我只不过是多余的担心。然后当一期稿子发完,就会有一种空落感或者说自我否定的无聊感油然而生。
  今天的发稿算一切顺利。早六点到七点,当封面故事的第一、第二篇文章以一小时速度发完后,就松了一口气。到单位集中上午时间发完社会的稿子,下午挤时间开始读上海三联书店新版麦卡勒斯的《心灵是孤独的猎手》。我喜欢麦卡勒斯的小城氛围,这本书是我逼着舒可文送我的。
  今天换口味,听罗马尼亚女钢琴家哈斯姬儿(Clara Haskil)弹的莫扎特奏鸣曲。她弹的莫扎特美丽而单纯,既有味道又无匠气,乐句间的转换轻灵极了。我的汽车里并无好音响,家里用的则还是听了很多年的组合音响。车里只不过多装了两个普通喇叭而已。我对音响并无要求,曾有发烧友认为,我的音响也就是能听到一张唱片音效的10%。我是自得其乐,听着音乐,上班一个多小时堵车就成为最好的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