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读《石头》

(2007-12-06 12:33:55)
标签:

艺术赏析

休闲

谈天说地

文化

分类: 我们读诗
    这一块石头是一首朋友的小诗《石头》
 
    石头
 
  作者:方杜若 

 

 

我想着那块石头

 

家门前的那块石头

在雨中哭出声音的石头

 

我想着那块石头

在太阳下流出眼泪的石头

 

我坐在一块石头上

想着那个和家一起消失的石头

 

一块和家一起消失的石头

一块让我想起就血流不止的石头

 

                2007初秋

 

    这一块石头不会冷的。虽然言说的话语随风而去,且进入了冬天。我重读它,还是忆起当时的火热,在街头—— 

 

摩:

这个。。。。大概就是很有现代派气息的诗歌吧;
这个。。。。老实说我没有读懂哦。

 

方:

最后的句子还在斟酌,整个意思差不多就这么个样子了。我目前还没有写现代派诗歌的打算。“石头”还有一个副标题,等我差不多定稿的时候再补上去,也许那个时候就不感觉那么现代了。

 

谷:

坚硬的石头——
1、三块石头:想着的、看见的、坐着的。
2、无法解读这石头,不知道象征或隐喻什么。
3、现代的技巧不是用来让人模糊的,是为达意服务的才好。
4、请给梯子,或者是副标题。

 

摩:

不同意谷子的解读。
诗中我只读出两块石头:想着的(和家一块消失的)、坐着的。

“坐着的石头”在诗中,可能只是一种技巧上的需要,整首诗只是要写那个“想着的石头”。但是,正如谷子兄所说的,我仍然不知道所写的或所想的这石头,是隐喻着什么。

 

方:

这个东东,还没有最后完成,最多只是个多半成品,不过,还是和前面说的一样,意思大概就是这样子,不可能再明晰起来了。副标题我还在考虑加或者不加,也许加了反而会觉得寡淡无味!

 

秦:

我的另外一种读法:))

在“家门前的那块石头”这句话中,如果把“家门前”一语理解成是一个有关乎“精神家园”的标示,“和家一起消失的石头”则关乎“我”的“精神家园”及其标示的丧失,则这块“石头”可以得到理解。

如果这样的理解成立,整首诗未尚不可以通篇得以解读。。。。。

 

蓝:

这石头是故事的回忆的开始么?那么家和石头都丢了么?你在珍惜这些?对不起,瞎说地,莫在意。只是看了诗这样想。

 

 

    这样一块“家门前的/在雨中哭出声音的/在太阳下流出眼泪的/和家一起消失的/让我想起就血流不止的”石头,确实让读者放不下心头。

    如果撇开这些,就只剩下纯技巧的东西了(当然,这部分里也还是有些技巧性东西的)。那么,作者的思想或者主题,就在这些对“石头”一词加以修饰和界定的词句里了。

    形式的东西,为表达内容服务,在这里,作者已经达到目的,使“石头”深深地嵌入我们的阅读。

    然而,过分的象征和隐喻,依然让我们朦胧不清具体的指向,只能靠对阅读空间的填补来把握。仿佛有故弄玄虚之嫌。将一首诗歌的单纯之美落于实处,也应引起作者的注意。

    在阅读中,对阅读空间的填补往往会因人而异,最后可能会离开作者的原意甚远,也是有的。对于这样不可把握的写作,我不太赞同,这无助于主题的表达。

    我这样说不是反对诗歌努力营造外延和多向性,我倒是很乐意浸淫于内涵丰富的意境效果之中的。所以,技巧永远只能是必要的、次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