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所作为的放逐

(2007-08-26 22:02:31)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读书
 

                       

无所作为的放逐

——读加谬的小说《局外人》

                                                        陈家桥

 

阿尔贝·加谬的小说,在整个二十世纪有着独特的地位。他四十几岁便获诺贝尔奖,可惜他英年早逝,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相对于他的未竟作品《第一个人》以及长篇《鼠疫》来说,《局外人》的篇幅,实在算不得一部大作品,但在小说的叙事和语言上,《局外人》是无法被忽略的。应该讲,在二十世纪,对于人的荒涎性存在的描述。从卡夫卡开始,便进入了一种相当深入的阶段。

即便如此,《局外人》对于人的处理,还是得到了在任何一部其他小说中都很少能达到的一个程度。这是一个最有分寸的小说,同时它是一部几乎能绝对精准的小说,在此我无意强调小说是否在细节和情节推动上达到什么准确,而仅仅是指小说在人物的合理性上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最极致的位置了。

然而《局外人》究竟讲什么?它讲了一个叫默尔索的人,一个特别自然的人,说到实处,他是一个冷漠的人,然而冷漠到底是谁的表现?假如我们仅仅就以为是他个人的表现呢?那好,我们就单从他个人说起,不过他个人为什么要冷漠呢?好了,比如讲他的处境,他的性格,他的个人史,这就立刻回到他在社会中的存在了。我们很快发现其实整个二十世纪的小说,你想撇开社会来理解人是不可能的。二十世纪的小说应该讲是从一个无法甩开的方式上,把人与社会的关联以它独有的方式建立起来了,这个方式不是别的,它正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体验,是对个人经验的准确表达和强化,而这种个人经验只能依赖于他的灵与肉的体验,他在事件中所能表达的他的个体的叙事过程,这就是默尔索和他的“局外人”处境。单从字面上,我们便可看出,局外人,便是他的处境的一个象征,或者说他处境的一种命名。

小说的第一部分,当然是叙述他的生活以及他所犯的罪,这是对他个人叙事的一种呈现,而在第二部分,小说一下子局限到他个人和整个制度的冲突中,他被关了起来,显然第二部分,差不多也是卡夫卡的《审判》所描述的那个司法世界,只不过加谬对于人与司法冲突的理解,显然要更为冷漠一些。卡夫卡的K还是行动的主观的,而加谬的默尔索倒是不仅被动了,还接受了,他不需要宣判,他实际上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主体,这是对卡夫卡的K的一个巨大的延伸,并且是一种比异化要更加独道的转折,是一个人全面的主体性的放逐。他选择了更加个人的处理方式,他的姿态是拒绝的,他的判断是向内的,可以说默尔索只有这样才能回到他自身,才能揭破所谓的“局外”,回到他那体验的自由之中。他对神父的拒绝与卡夫卡的K对意大利信教徒的接待一节,有近乎同样的叙述控制,但显然加谬更彻底地遗弃了相对于社会的个人努力,在这个意义上,对个人良知和天性的保全,要大大地优先于对于社会的认同和承受。

在二十世纪,《局外人》十分有力地在人的内部,在意识和动机的深处,以冷漠的情怀,述说了人与社会,在思想层面上所谓的“交锋”和挫折,人是大大地让位于社会和群体,在制度的面前,完整地失败,没有退路。《局外人》的情怀是悲悯的,人的良知和自觉,只有在天性这一点上,才得以续延,人的道路既是生存的,同时也是一种消极的避让。它呈现了人的外在社会的强悍,制度的刚烈,而柔软的人性常常只能躲藏在像情人玛丽这样不大着调的欢乐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