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辉煌的裂变 -- 读卡尔维诺一书出版

(2009-12-05 18:19:20)
标签:

杂谈

接受广州日报采访

 

采访提纲:

1、 您的新书《辉煌的裂变》是关于卡尔维诺的,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研究卡尔维诺的?卡尔维诺何以能够引起您的兴趣?大家都知道您一直推崇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在您看来,卡尔维诺的创作较之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如何?

残雪 我这本新书系统地分析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大部分小说,我用的方法、我的观念都是走在历史前面的。这种分析在国内还没有过。我2002年以后才开始读卡尔维诺的书,但我认为他的文学理念同我完全合拍,那就是要描述人的深层本质。我认为他、卡夫卡和博尔赫斯这三位是上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2、 您个人最喜欢卡尔维诺的哪部作品,为什么?您觉得,对卡尔维诺的研究和解读,对您乃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和影响何在?

 

残雪 我个人最喜欢的有《在冬夜,一个旅人》,《宇宙连环图》,《看不见的城市》,《零•时间》,《困难的爱》等几本书,这些在我的评论集里都有分析。卡尔维诺非常深刻,他所涉及的审美问题和精神现象在中国文学圈子里还从未得到过启蒙,所以我认为我这本书不论对读者也好,对中国文学也好,都非常重要。

3、 国内普通读者知晓卡尔维诺,很大程度上源自王小波,王说过类似卡尔维诺是他的老师之类的话,您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么?如何看待他的创作?

 

残雪 王小波的作品看过几篇长的。他的确受卡尔维诺影响很深。但在我看来,他的文学创作还远远没达到卡尔维诺的精神层次,也没有涉及卡尔维诺所涉及过的审美问题。王小波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只是有些变形。我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杂文作家,像王蒙这样的作家应多看他的杂文。不过他现在恐怕已看不进去了。

 

4、 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很低,其实持类似看法的人不在少数,譬如德国汉学家顾彬曾说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譬如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曾表示中国当代作家较之王小波都太小儿科。在您看来,中国当代文学水准低的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残雪 我并没有一直对当代文学评价很低。我在《残雪文学观》这本书里提出了当代文学滑坡的问题,是希望引起文学界的反省。至于顾彬,我读过他的一些言论。我感觉这个人完全是文学的门外汉。这种人在中国最好混了,他看准了这一点。我们的媒体也好,某些研究人员也好,水平都比较低,在文学方面还是小学生,所以对这样的汉学家特别有兴趣,想利用他来制造“话题”,以逃避对自己不出成果,或不懂文学的质疑的声音。中国人也是最善于浑水摸鱼的。李银河女士是个很好的学者,她的研究在中国也很需要。不过对她的关于文学的话也不必太认真,因为她根本就不是研究文学的。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研究文学的,要看他的阅读积累和所下的功夫。当然,自身的才能是第一位的。中国的研究者很多都是像顾彬这样的门外汉。

 

5、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您一直属于非常独特的存在,独特到了国内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评论家几乎都对您处于“失语”状态的程度,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较之国内,您在国外倒是更受重视,有说法认为,这跟您刻意迎合西方审美习惯有关,您自己怎么看?


残雪 我不是什么迎合西方经典审美习惯,我干脆就是将他们的审美观念整个搬来。为什么不能搬?我们根本就没有!几千年都没有纯文学,抱着一部《红楼梦》啃老祖宗,真不知羞耻。最近我将我学习西方文学的经验整理成长篇论文,返销美国,引起了美国文学研究者的重视。他们还专门为我设了一个网站,同各高校文科的学生直接交流。我认为东西方的作家都应像我这样做。他们看我的作品和论文时,都认为我有东方文化的优势。

 

6、 青年作家张悦然曾谈及过您身上的“矛盾”状态,一方面是精神的苦修者和文学圣徒,一方面却也会因为起印数和出版商理论。您自己怎么看这种“矛盾”?较之您这一代的作家,现在的新一代作家在商业上无疑要成功得多,譬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等,您怎么看待他们的创作?

 

残雪 这是因为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天才。从前我是一个有知识的家庭妇女,小业主,现在我是一名职业作家。我要苦修是我个人的信念所致。但我也要吃饭,养老等等。我现在不想去议论年轻作家,因为实在是没有时间。大浪淘沙,过二三十年再来看吧。

 

7、 您的创作一直以“实验性”著称,基本上传承自西方的现代主义,但现在看来,现代主义在经过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潮更迭,摧毁了传统古典叙事的时序规则、情节和故事、把小说变得越来越玄深莫测之后,似乎也在走进一个死胡同,西方很多作家也在一边承袭现代主义的同时一边尝试挣脱,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能不能说一说,您目前的创作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您如何界定文学的本质?您好像说过您的创作是属于未来的,可是从目前来看,整个世界都在往更肤浅而不是更深刻里活,您觉得您所说的“未来”什么时候才会来?

 

残雪 你说到的这种看法是社会上一般的看法。我一贯主张青年多读书,尤其是西方文学、哲学书,这样才不会盲从,人云亦云。我的创作既属于未来,也属于现在。我在国内也有不少读者,每年都要出五六本书,印数至少是一到两万。日本还把我的一本书收入世界文学经典。美国正在出第六本书,日本是第七本。这些书都到哪里去了?难道人家买了不看吗?不能因为一些当官的,一些急于赚钱的不看纯文学,就说文学没市场。尤其不要相信某些赶潮流的记者的话。
虽然纯文学这些年来在世界上处于困难时期,人们都热衷于追求物质,但转机一定会来的。因为物质不可能使人最终得到满足。文学就是精神事物。大自然造出我们人类,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她。人是不可能没有精神的。浅薄化,娱乐化,颓废和一味物质享乐主义都是死路一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