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两性话题生命价值 |
分类: 社会文化观察 |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关心、参与公众事务以及养成时刻学习的生态环境,从而在其中得到充分的自我满足和价值感,那么情感和情欲就会成为人们寄情的唯一出口,这从自家亲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挤迫以之为取暖,到男女之间的激情、独占试图找到安全感,反而往往激活出更多的爱恨情仇来看,我们确实正大量地集体消费以及消耗在情感事件中。
例如现在走红的“心灵花园”电视栏目,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情感故事所折射出来的,无非是其原生家庭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紧密相连)带给她的思维和行为惯性,当她声泪俱下的投诉男伴时,不过是她主观判断后的自我受害意识,怎么看都是一面之词,大家却跟着她的情节起舞,这只不过把社会各个角落都在发生的琐碎剧情,拿来再消费一把,我们何至于全民陷入在个人小情小爱,却看不到生命中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迫切需要传播教育啊!
结果这类节目又惹来跟风,好像大家都得有幸福的爱情才作数,谁对不起我,不给我幸福,我就把他公诸于世,绝少自省我为什么那么倚赖爱情?除了爱情,我的生命就没有其它意义了吗?节目里虽然绝大多数都是拿最有煽色腥效果的女主角说事儿,其实私底下,更多男人都在找情人解闷或增色,所以整个社会似乎都有强烈渴求爱情抚慰的倾向:没伴的到处相亲,渴望艳遇;有伴的可能食之无味,总还在偶像剧里找安慰,或者悄悄地寻求激情、知己。
不消说,越是如此,我们越是要耗费庞大的社会成本,来支付强烈渴求爱情的后遗症,例如家庭危机带来的诉讼纠纷、孩子身心健康影响、个人生涯变故等,而色情场所引来的毒品、酒瘾,甚至艾滋病、性病,还有青少年沉沦其间,成为俎上肉的多不胜数,就别说许多人干脆耽溺在网恋、网交中不能自拔,虚虚实实、浑浑噩噩,造成精神失调人口只会大量增加,犯罪事件必然成等比级数上升。
究竟什么样的人渴求爱情?自认为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会汲汲于寻找爱情填补,以逃离那个不愉快的环境;或者原生家庭太美满,理所当然认为爱情就该是水到渠成的;要不个人生活单调没重心,急于找个人相伴;还有就是屈从外界压力,然后驱迫自己必须谈个朋友以便进入婚姻;本于其他婚姻利益考量如经济、生育儿女、性需求等,也得以爱情为根底俾达终极目的。这种种哪一类是心性成熟的好对象,适合终身为伴的,岂不一目了然?
如果像西方文明社会,不必时刻寄情于男女情爱,可以看歌剧,听音乐,种花草,上教堂,当志愿者,旅游探险,家庭烤肉,参加社区服务或沙龙活动等等,生活内容极其丰富,那怎么会每天把情爱当成“主食”,动不动就追踪、追究、追杀?大家越不单单渴求爱情,媒体也就越没有市场搞煽情、玩滥情,还给生活一个健康的面貌,人也才会清明、智慧,处理情感自然理性、从容,男女气质优雅不就全形于外了,我们还需嚷嚷“注意精神文明”吗?
乐活家族接力棒V!→
1号乐活棒:
投注男女情爱如果只占到成人生命的1/3,试想我们就有2/3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重新感悟生命价值。
2号乐活棒:
女性文胸下方的细铁条最好取下来,以免勒著胸骨妨碍淋巴健康和血液循环哦!
(请点击评论接棒!对健康、快乐有助益的观念、行动、点子、体悟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