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逄春阶
逄春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48
  • 关注人气:1,2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来生还是当记者——与范敬宜一起工作的日子之二十

(2016-06-13 11:41:46)
标签:

转载

分类: 荐文

                   [转载]来生还是当记者——与范敬宜一起工作的日子之二十
                           (范敬宜和经济日报社原来的同事们在金融时报社相聚,汪洋、赵健、黄文夫、杨其广、张颂甲、范敬宜、王秋和、谢振江等。   王铁成摄影)

                    二十、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

    范敬宜将给甘惜分教授写贺诗的过程娓娓道来,他做人做事既讲信用又得体,大家听完不由得赞叹和敬佩。我想起上个世纪末,《范敬宜诗书画》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后,老范分送给我们时,大家由衷地的称赞这本书值得收藏。李洪波同志还撰写了长篇评论文章推荐老范这部作品。该书选录了老范从13岁起创作的百余件诗词、散曲、书法和国画作品。著名文艺理论家冯其庸撰写了《诗书画一体,情文韵三绝》的文章,大加推崇:以诗而言,情韵相生,久读不厌;以书而言,功夫深厚,出笔就见法度;以画而言,前辈大师曾如是评说:“卓矣范君”。冯其庸先生用最简练的言词说出了大家的看法和想法。季羡林先生甚至以“四绝”称之,理由是:范敬宜还了解西方文化,“是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对这些赞誉,范敬宜自辩说,他不是画家,不是书法家,更不是诗人,只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他在该书自序中说:“物艺相通,诗、书、画作为一种‘余事’,对我的新闻生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他这番自谦之词的后一半说对了,他是中国新闻界的泰斗级人物,毫无疑问;他话中前一半的三个“不是”,显然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崇高境界。

  老范何以取得如此多令人羡慕的学术成就?除天资聪明外,还具有扎实的国学底蕴,数十年的磨砺培养了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他博览群书,博古通今,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使他获益匪浅。

    老范淡淡地说,自从担任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以来,坚持每周给学生授一次课,不想图虚名,只想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一点实事。近几年相继开设了《评论与专栏写作》、《新闻中的文化》等几门专业课程。平时除了备课,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余暇惟有闭门读书、习练书法绘画和“爬格子”而已。

    老范虽然年近八旬,仍然壮心不已,为培养新闻人才呕心沥血,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如此日积月累,知识学问日益丰厚,艺文功底不断提高。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笔耕不辍,使他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大家在闲谈中希望老范将自己满意的新闻作品结集出版,供大家学习。老范说,以前曾经多次拒绝出版这些“易碎品”,但现在改变了主意,已经应出版社之约将一部分已经过时的“杂拌儿”结集出版,原因之一是想起了新闻界前辈朱穆之同志二十多年前说过的一番话,他记得朱穆之当时说,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好比坐着轮船在海上航行,旅客总是埋怨船走得太慢;只有经常回头看看,才会发现自己离原来的出发地已经很远,离目的地已经越来越近了。自己这次同意出版新闻作品选,并不是为了让你们学习,只是想为大家提供一点“向后看”的标志物,从而更加坚定“向前看”的信心和勇气。老范说完,自己也忍不住轻轻地笑了。

    老范接着对尚在新闻岗位工作的几位同事说,你们有的还在经济日报工作,有的到别的新闻单位担任领导,这是因为经济日报多年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不但报纸办得越来越好,还培养了很多人,也引得其他一些单位来报社渴求新闻人才。报社里现在人才济济,发展后劲很足。我一直觉得,记者是很神圣的,要当一个好记者,必须具有五种精神,一,热爱新闻工作;二,能吃苦;三,不畏风险;四,不慕浮华;五,有悟性。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记者职业有时还充满风险,但把新闻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值得去为之奋斗。新闻记者不要贪图虚名,要把新闻这种职业当做事业,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真正热爱它,才能钻进去,才能悟到其中的真谛,靠小聪明是不行的。当然,做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除了必须具备这五种精神外,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优秀品质。

    老范边说边给我们解释,针对着我们在座的人曾经搞过的一些报道举例说明。他如同聊家常般侃侃而谈,大到一组系列报道,小到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甚至文中写到的一句话,或引用的一句成语,一句诗词,他都如数家珍。我们的聚餐就好似一次久违了的编前会,又好像是一次新闻策划会,或是一次座谈会,也像是围绕新闻报道的一次闲谈,一次老朋友的重逢。

    老范又向我们打听一些报社同事的近况,以及以前留给他的印象。我叹服老范惊人的记忆力和眼光的敏锐,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做派举止。我认真听着老范的每一句话,仔细观察着老范的一举一动。他幽默的谈吐,儒雅的气质、专注的神情、翩翩的风度,宽阔的胸襟,善良的心肠,把同事当朋友的真挚,把职业当事业的洒脱,都令我心向往之。我在想,什么时候才能修炼到老范这种崇高的境界啊!尽管他一生坎坷,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仍然荣辱不惊,威武不屈,风浪不惧,大智若愚,举重若轻,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后来者或追随者永远奉行的人生准则……

    写到这里,我突然产生一种感慨,同是曾经共事过的人,有人靠高尚品德、人格魅力赢得尊重,永远令人怀念,而有的龌龊之人即使活着,也会很快被人淡忘。我想起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所说的一句话:“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材质成就方面还要大。”对这一点,凡是与范敬宜共事过或受教于他的人们,无不感同身受。他是一位循循善诱、传道授业、解疑释惑的良师;一位不论痛苦哀伤,还是幸福快乐,都泰然承受、默默体味的益友;一位阅尽了人生几度秋凉与春暖之后,襟怀尘埃落定般从容与淡定的新闻工作者;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传奇人物;一位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厚长者,这些就是老范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看到人民网上刊发的一首悼念范敬宜的诗很能概括他的一生:“生前忧乐身后名,为政为文两从容。满腹诗赋生花笔,江南才子不书生。”

    一个伟大与高尚的灵魂离我们远去了,他的精神还在,他说过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话:“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必将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奋勇前行,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党的新闻事业中去。(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