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几度哽咽分别时——与范敬宜一起工作的日子之十七 [转载]几度哽咽分别时——与范敬宜一起工作的日子之十七](//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十七、分别时讲话几度哽咽
1993年夏天最热的时候,两位姓朱的青年作家寄来一篇8000多字的报告文学《寻找生命源》,内容是写几位科研工作者刻苦攻关研制新产品,并获得科技大奖的事迹,我觉得内容不错,经与作者多次商量修改,最后压缩到5000字见报,占了整整半个版面篇幅。
文章见报后的第三天是星期二,我刚上班,范敬宜就将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指着桌子上的一张《光明日报》严肃地问:“这是广告部的人刚刚拿来的报纸,你看看是怎么回事?人家今天怎么发了和我们报登过的同一篇稿子呢?”我仔细对照,看到两篇文章所占的版面位置和大小、标题和正文使用的字号、作者的署名等完全一样。我感到很诧异。由于一稿两投是新闻媒体很忌讳的事情,我便说:“作者怎么一稿两投呢?以后不能再用他们的稿子了。”
老范说:“现在还不能肯定是一稿两投,你看看报眉,人家是按照广告登的,你怎么按照报告文学发呢?咱们广告部的同志很有意见,认为影响了广告收益。”
我一看两张报纸的报眉,非常生气,这是怎么搞的,作者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不是害人吗,气得我一时语塞。
老范接着说:“有人说我们报纸刊登的报告文学是有偿新闻,这件事一定要查清楚。你先回去了解一下情况再说吧。”我回到办公室便给身在河北保定市的作者打电话,就是想质问他为什么这样不道德,但电话没打通。
下午的编前会更是热闹,报社里搞法制报道的记者也参加了,目的是要追查这篇报道的责任。平时慈眉善目的老范此时显得很严肃:“篇幅这么长的稿子要是按广告版面收费,至少是8万元,可是我们却要付给作者两百多元的稿费……”有记者说,发表的文章是有版权的,要追究侵权单位的法律责任。也有人说,让这两位作者马上来咱们报社说清楚这件事,否则就起诉他们私自拿广告费的违法行为,有位主任说,要将这两个作者列入黑名单,以后永远别想再在我们报纸发文章,还有人说,如果企业分别给两家报社都付了钱,我们报纸这篇稿子就是有偿新闻,应该查查这笔钱到哪去了……
听到这里我有些忍无可忍,便解释说:“作者曾经跟我说和咱们报社总编辑和另一位副总编很熟,否则我不会给一个企业发这么长的稿子……”老范打断我的话说:“认识我的人写来的稿子也不一定必须采用,要看质量和性质。”
我继续辩解说:“作者说认识报社领导,就增加了对作者和稿件的信任程度,用起来比较放心。”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老范最后严肃地说:“这件事对我们报社的声誉影响太坏了,必须查清楚。马上给作者单位发传真,让他来北京,到报社解释这件事。还要给被写的这家企业发公函,同时询问光明日报是怎么回事?我们既不能冤枉好人,也不能损害报社的声誉。”
编前会散了后,我到老范办公室找他解释,因为我感到很委屈。我刚要开口,老范摆摆手说:“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你现在什么都不要说,继续做好本职工作,继续认真大胆负责。我相信你,但也要等把这个事件调查清楚之后再说,这也是为了对你负责采取的最好办法。你现在应该抓紧给作者打电话,找不到人就发传真或挂号信。”我只好退出他的办公室。
我回到自己房间,越想越气愤,便给这篇作品的两位作者继续打电话。由于找不到人,便草拟了两封公函,经过副总编辑罗开富审核后,盖上报社的公章发出去了。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我心里有点愤愤不平,可是却有口说不清,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我想起老范曾经和我讲过的一段感慨,“你可能还没有这种体会,当你被误解、被歧视时,你可能都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和向他人解释的机会,个人的力量有时实在微乎其微。我在工作上可以做到坚持原则,但遇到对自己个人不公平的时候,就往往无法做到拍案而起了。”这时我终于理解了老范当年被错划为右派、被打成牛鬼蛇神时的处境和心情,也理解了他在大彻大悟之后说过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体会。
过了一个多星期,老范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平静地说,两张报纸刊登同一篇稿件的事情终于搞清楚了。作者并不知道别的报纸转载这篇作品的事,他们还要就版权问题追究有关单位的责任。企业在公函中先道歉,然后解释说是光明日报的广告员看到《经济日报》发表的这篇作品后,马上跑到这家企业说这篇作品写得太好了,要求全文转载,按照版面价格收取广告费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企业的领导没有多想就答应了,这家报纸的广告员怕夜长梦多马上通知报社尽快刊登,“广告”就很快登出来了,光明日报的解释和他们的说法是一样的。这件事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至于版权方面的问题,由报社出面去解决。你应该放下包袱了,还是那句话,继续做好本职工作,继续认真大胆负责。
这件事情害得我险些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老范让我坐在他对面,有些歉疚地说,我刚遇到这件事情时有些急躁,说的话可能对你有些伤害,应该向你道歉,希望你能理解,不要介意。我低着头,连连摇头说没关系,但眼泪却在眼圈里转,险些掉下来。我说的是实话,想想老范当时采取的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佳办法。如果不及时追查原因,岂不是永远说不清而成为他人谈资。在当天的编前会上,老范对这件事做了澄清,并说自己开始时处理这件事情态度态度急躁,同时也告诫大家要珍惜报社荣誉,杜绝有偿新闻。
此事过后不到三个月的1993年9月,中共中央任命范敬宜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我们都感到很突然,既恋恋不舍,又为他感到高兴。大家觉得,老范已经62岁多了,这样一位有能力、有事业心的好人现在去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对人、对单位、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件好事。
老范到人民日报报到之后,于国庆节前又回经济日报和大家道别。那天的经济日报东楼四层会议室座无虚席,连门外的走廊里都挤满了报社同仁。老范在讲话中回顾了和大家朝夕相处时的一些往事,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他专门说到自己在工作中有过失误,甚至伤害过一些好同志,希望得到谅解。他边说边环视着大家,我们四目相对的刹那间,从他真挚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颗善良坦诚的心。这种眼神令我久久难以忘怀。老范讲到动情之处,几度哽咽,引发听者共鸣。有人专注聆听,有人眼圈泛红,有人掩面而泣,大家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表达着对他的留恋与感谢。与他共事过的人们在用这种方式抒发着对他的师长之情,朋友之谊,长者之尊,智者之敬。经济日报是一家培养了很多新闻人才的报社,从这里走出去担任其他新闻单位领导的人已有不少,但分别之时引发这么浓浓惜别的情景,迄今还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后来常常想起这一幕,都忍不住感慨系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生到了这种境界,还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