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的器量与格局

(2015-11-09 09:50:37)
标签:

阿列克谢耶维奇

分类: 论文

                     记者的器量与格局

      ——谨以此文向阿列克谢耶维奇致敬

 

逄春阶

     108,记者出身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好多人惊呼,这是跨界获奖。怎么会呢?诺贝尔的遗嘱交代的很明确,文学奖授予“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这个杰出的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是记者呢?为什么非要是职业作家呢?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恰恰说明,她的观察深度,已超过了好多平庸作家的深度;她写出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好多平庸作品的境界。

觉得不该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记者的人,骨子里有个印象,记者是制造易碎品,是“码字工”。写的东西,是一般化、肤浅化、碎片化的、干瘪的记录。如果这样定位记者角色,就太简单化了。其实,真正的优秀记者,恰恰是拒绝肤浅化、碎片化的简单记录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她与记者同行不同之处是:她关注的是大事件后面隐藏着大隐忧,关注的是冰点,而不是热点。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采写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记者的区别之一。这一切来自于她的器量和格局之大。

第一,不只关心自己那个小小的自我,而是关注看似与己无关,其实关乎人类命运的东西。近年来,提倡关心自我,关注小我的理论盛行,谁要关注了自我以外的事情,就被斥为作秀,作假,就是不接地气的宏大叙事。其实不然,从本质上讲,真正的记者,恰恰是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在百姓疾苦面前,永远睁大自己的眼睛。比如,197912月,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随之结成联盟,与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具体来说,这场战争跟阿列克谢耶维奇本人“无关”,但是她放不下,她寻访了当时的苏军军官、士兵、护士,还有苏军的家人。写出了《锌皮娃娃兵》这部非虚构作品,写出了时代的伤痛。除了苏联阿富汗战争外,阿列克谢耶维奇还让人们看到了俄国革命、二战集中营、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以及苏联解体等一系列事件的个人叙述。把大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心怀切肤之痛,难能可贵。“中国后世少伟大作品便因小我色彩过重,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学问家顾随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第二,沉下去的执着精神。我们的好多记者,包括我在内,写东西,为什么不耐读,主要是沉下去的工夫不够,时间不够,到一个地方,见了当事人,问几个问题,差不多就行了。屁股坐不热,浅尝辄止,浮皮潦草。于是,一篇五六千字的通讯,就出来了,不过是一个当事人在喋喋不休。到底有多少含金量?我们看看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了《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她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阿列克谢耶维奇向世人呈现这个“中毒”世界里的惊人事实。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由阿列克谢耶维奇,我想到了我的同行《青岛日报》记者刘海军,他为写李政道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束星北,面对七大卷几千万字的档案资料,他一头扎了进去,这一扎就是整整15年。最终完成了《束星北档案》,这本靠档案说话的书,是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命运的纪实,成为我国一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风霜刀剑、血泪坎坷的缩影,甫一面世即引起学界反响。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刘海军值得我学习。

第三,从最小的地方入手,从最普通人的经验入手,去发现时代的声音,发现历史夹缝里透露出的沉重信息。而我们的好多记者,没有这样的耐心,不屑于琐屑的记录,不屑于去翻阅发黄的枯燥的文献,而恰恰这些不屑于,丢失了最珍贵的东西。

当然,最值得让人尊敬的是阿列克谢耶维奇那直面问题,追求真相的勇气,只有具备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殉道者精神,才让她的作品超越了平庸,具有锋利的锥子一般的穿透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贪生怕死,驽马恋栈,就离真正的记者还有距离。诺贝尔奖不是随便得就能得的,需要付出血的代价,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瑞典文学院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为她用复调所记录的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苦难以及承受苦难的勇气而致敬。”令人尊敬的新闻界前辈,在用她那颗真诚的心传达一种属于全人类的东西。面对她,本人觉得愧对记者这个神圣称号,不是因为羡慕她获了“诺奖”,而是羡慕她的英姿飒爽的饱满状态,敬佩她在拨霾去弊时那股“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韧劲儿,遂心生无限感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