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上午11点,张贤亮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银川举行。十年前写的一篇旧文翻出来,悼念张贤亮先生——-逄春阶于拉萨
张贤亮的“真”和朱军的“假”
逄春阶
2004-09-15
第一次见到主持人朱军,是今年夏天在央视演播厅边上的洗手间里。那天人很多,朱军开着玩笑:“这里生意兴隆啊!”我仔细观察,朱军笑得很真。接下去是看他现场主持的“艺术人生——西游记剧组重聚首”节目,主持得也很自然。可是最近我看到朱军不那么自然了。我甚至嗅出了他的“假”。
朱军不自然的起因是准备出书。千龙网报道,朱军说:“今年5月份的一天,单位领导打电话告诉我‘出事了’,说四五十人来《艺术人生》,想找我谈谈。我以为要揍我呢,结果得知是观众们自发组织并联名签字,强烈要求我出本自传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朱军从来说实话,我也半点不怀疑他说的是假话,但是从他口里说出来,怎么听都觉得有假的成分,我就反思,是不是我那爱挑毛病的毛病又犯了?
9月13日,我还看到《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朱军在京为新书举办媒体见面会。朱军说:“我不觉得我是‘名人出书’,我也从没有拿自己当名人看,只是出于众多观众的强烈建议,加之今年我40岁,再三考虑后才写下这些平凡经历,与‘名人出书’相比,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差别就是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心灵自省,行文中并没有半点自恋和标榜的意思。至于借名,我根本无名可借。”这些话,我倒真觉得朱军不实在了。你不是名人,谁信?你自己不把自己当名人,这是你自己谦虚,我们管不着。但大家都觉得你是名人了,这是事实,捏着鼻子不承认事实就是虚伪。假如你不是大众名人,谁会强烈要求你出书?假如你不是大众名人,哪个出版社敢第一次就给印刷30万册?假如你不是大众名人,哪个娱记会看上你,给你发消息?你那点个人经历有什么写头?有什么看头?假如没有独到的见解和思想的话,不借名谁信!
由朱军的“假”我想到了张贤亮的“真”。9月16日电影节就要在银川开幕了,从不甘寂寞的作家张贤亮拖着近70岁的老残之躯,大声吆喝着要卖自己。他的名言是:“除了人格和良心,什么都可以卖!”张贤亮永远嫌自己亮得不够。他卖自己的传奇经历,通过小说、散文、电影,反复强调“我坐过牢”,“我早年有性苦闷”,等等。他卖朋友,卖有名气的朋友,卖朋友的名气。新华社9月2日的消息说,在电影节上,张贤亮在西部影视城搞了个电影论坛“百花堂”,周星驰的盔甲、张艺谋的球鞋、陈红的裙子,谢晋的照片、巩俐的片花、王思懿的录像等成了“卖点”。张贤亮卖什么?卖名气。我也有球鞋,人家怎么不卖我的?这不明摆着吗?你没有名气,就没有人气!没有人气,就没有“财”气,没有“财”气,人家就觉得你晦气!张贤亮逮着什么卖什么,卖黄河水,是看好了母亲河的名气!什么西北影视城,就是个破破烂烂的穷旮旯,张贤亮靠着自己的那点名气,把名人请来,穷旮旯立时光彩夺目。张贤亮是抓住一切机会卖“名气”。
张贤亮这种“真”,就比朱军的“假”让人看着舒服,张贤亮是男子汉,而朱军哼哼唧唧小家子气。不就是出本书吗?不就是想卖书而且想多卖本吗?不就是想名气再大点儿腰包再鼓点儿吗?大大方方地说就是了。何必躲躲闪闪,端着个臭架子,我想模仿赵本山的腔调,悄悄告诉朱军:板着个面孔是很不好玩的,很累的,很讨厌的。
我那次碰到朱军在洗手间里的微笑是“真”的,他的“真”源于他的放松;张贤亮敢于袒露自己卖名气的心迹,他的“真”源于他的自信。我建议朱军把张贤亮请到央视“艺术人生”节目当个嘉宾,当面学学张贤亮的“真”要怎样个保持法。我想张老师会告诉你如下的话:“有真才有尊严,有真才有思想和精神,灵魂才会透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