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达尼油画村
本报记者 刘兆阳
逄春阶
趴在地图上,即使你拿着高倍放大镜,也找不到这个叫“大泥沟”的小村子,可是仅仅因为它与油画的瓜葛,使得它与周边的小村拉开了距离。从小村飞出的油画,飞到了太平洋西岸,飞到了塞纳河畔,飞到了南半球……“大泥沟”也谐音成“达尼”,在艺术圈里于是有了“南有大芬,北有达尼”的说法。初秋的一个下午,绵绵雨丝一路陪伴我们来到了这个位于胶南市区以西7公里的“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
最早在大泥沟村落户的是来自吉林的画家解中才、董文杰夫妇。2003年,他们来到胶南市张家楼镇的大泥沟村考察,一下子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但见小村四周,绿树环绕,村后山上,古柏苍松,山腰则有水库静卧,倒映着蓝天白云,间或有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引人遐思,村民们见来的是画家,非常友好地往自己家里领……宁静的田园,加上淳朴的民风,正可做天然画室。小两口于是倾其所有,在这儿征地正式建起了画院,目前画院已拥有几十栋别墅,数百个画室,解中才、董文杰夫妇拥有其中的一栋,其它的别墅都是画师们自己投资兴建的。
有了固定的绘画场所,又有市场订单,许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子前来,成为专业画家。但是,“绿泽画院”毕竟是一个面向市场的画院,订单除了少量的创作画外,其余的大部分都是临摹画。为此,他们敞开大门,把一批愿意绘画但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吸收进来,免费指导他们绘画,他们的习作一旦走向市场后,马上与经济挂钩,愿意留下来的就跟所有的画工一样,拿效益工资,不愿意留下来的可以随来随走。现在,绘画队伍已由5年前的几十个人扩大到600多人。主要从事油画、丙烯画、水粉画的创作和临摹,产品远销欧美十八个国家。
我们注意到,在画院大门左边的院子一角,还保留着一座简陋的小平房。画院院长助理董文博说,这是当初画院刚刚在这里落脚的时候当作工作室的地方,把它留下来是为了纪念那段艰辛的历程。“刚来的时候这儿还是一片野地,随处可见卧在砖头上晒太阳的蛇,房间小得过个人都要侧着身子。”小平房,画家村的起点,在秋雨中,像一个逗号一样,摆出不断进取的姿势。
从画室出来,在门外遇见了解老师。从外表上看他是个毫不惹眼的人,正如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穿着旧衣服,脸色暗黄,看到我们,憨厚地笑一笑,颇有隐士之风;与他握手的时候,又感受到了他身上东北人的豪爽。解中才老师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农村,早年因为家境贫困,只读到小学四年级,然而解老师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画白桦林的时候,会背着简单的行囊,独自跑到深山老林里住上一个月,白天黑夜跟树在一起,捕捉树木提供的生命气息。我们在展览室里看到解老师的画作,他笔下的白桦林,倔强地生长在北方的丛林中,明黄的叶子在深沉的背景下绽放出夺目的光辉,挺拔的树干直冲向高远的蓝天,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希望。
而董文杰如今已经放下画笔,干起了绿泽画院的的CEO,她有着天生的经营头脑,在最初的困境中发现了海外市场的商机,为绿泽画院面向海外市场开拓了局面。我们能够想象,当年在那间狭小的平房内,她是如何的辗转、思虑和激动。
从画院出来已是傍晚,村民们在路边摆出了自家种的菜。因为画家的到来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供求体系,带动了村里的经济。我们了解到,这个村子年文化旅游收入达到了1.2亿元。村民王秀美笑着告诉我们:“没想到一群画画的年轻小伙子有这么大的能耐。现在甭说别的,俺种的菜啊,就不用出去卖了,全卖给他们还不够。俺村里的闲房子也都租出去了。”
我们不禁生出这样的感叹: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只在高雅的心灵中领会,它原本就应该徜徉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普照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