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击娱乐圈的恶劣根性
——逄春阶《人间星话》读后
张金岭
娱乐圈里的新闻,迷雾太多了,读起来,很像智力训练。眼光睿智的人,则越看心越明眼越亮,最终看出大智慧。春阶就是这种看出了大智慧的人。
春阶在《大众日报》娱乐版上开设的“小逄观星”专栏,一露面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几乎每篇必读,读了这一篇想着下一篇。读得多了,我就想,春阶的文字为什么吸引了我,是文字活泼有趣、信息量大,还是知识积累丰厚?都不是,对于好文章来说,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思考的勇气和力度。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最好的文章,是那种有颠覆力的、能重塑一个人阅读经验的文章。春阶的文章,至少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好文章。
面对娱乐圈,春阶没有把头发也弄长了深陷其中,他的文字也就没有那种让人腻歪的小家子气小圈子气和奶油儿气,他的姿态是一种硬朗的文化姿态,甚至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
他对一些明星的批评,达到了有普遍意义的人性批判的高度。比如批评某个大牌主持人面对自己的性丑闻表现出的极端道德虚伪,批评朱军把自己出书太当回事儿,太自恋,批评冯小刚“习惯于从最坏、最阴险的角度观察他人,这是一种病态”,批评田亮“内心里还没有坚硬的东西,非常容易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批评齐秦被歌迷捧得神乎其神后的忘乎所以,等等。这些批评,透过明星的言行,直指其人性的弱点,具有极大的颠覆力。既有俯视,也有仰望:他特别推崇对现实人生有敏锐感觉的新一代电影人陆川,“感觉到陆川个性中深藏着的定力”,春阶感知到了陆川人性中极其美好的东西。
春阶还直言批评当下娱乐圈中艺术精神的坠落。李金斗为“主席台上根本就没有安排我的位子”而发脾气,当上了“艺术官”的徐少华,沉醉于扮演过的唐僧形象里,张艺谋从一个领导过精神时尚的人,变成了一个炒作高手,冯小刚的电影里没有了血性,陈凯歌不能容忍胡戈小小的调侃,就连向来“严肃“的阎肃,也不愿直面批评青歌赛“评委打分不阳光”,等等。这不是孤立的现象,春阶是把所有这些都置于当今文化生态的大背景下看待的,透过幽默轻松的语气,能读出几分的沉重。
这就是春阶的文化批评眼光。批评者不光是挑刺儿者,而是要指出优点和缺点,评判好与坏。挑刺儿容易,但批评难。因此,一个合格的批评者,既要指出人家的毛病,更得拿出能让人心服口服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他劝某些艺人不要自满于已有的一点小成绩,时髦的说法叫“建设性”。这就难了!大部分人都会挑刺儿,但只有极少数人能从事批评。要批评人家,必须首先确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没有价值标准的批评,只能是瞎白话,胡咧咧,被批评的人最瞧不起的就是这样的“批评家”,而且是那种打心眼儿里瞧不起;有的作家很讨厌某些批评家,不是因为作家怕批评(当然怕批评的也不少),而是因为有的批评家实在是太没出息了,说话根本就不着调儿。而春阶对娱乐明星们的绝大部分批评,我看都经得起质疑。读了他的批评文字,星们可以骂娘,可以睡不着觉,可以“三月不知肉味”,甚至可以气急败坏,“以头抢地耳”,但哪个星要是说看不起逄春阶这个批评者,还真得有点勇气。
春阶的娱乐评论,使我通过娱乐圈里的一些人和事,看到了当今大众文化中犬儒化的一面。胡适在批评一些庸俗的小刊物时说:“在这种恶劣根性之上,决不会有好政治出来,决不会有高文明起来。”从这个角度看,春阶对娱乐圈里“恶劣根性”的痛击,能看出他深远的文化眼光。
春阶的“小逄观星”专栏,结集成为《人间星话》出版,这不仅是个人的一个总结,也为娱乐评论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尤其值得同道们一读。春阶在一家老牌报纸工作,这家报纸文化积淀的核心部分,应该是一代代报人留下的文字。春阶的文字,当然也是这种积淀的一部分。
(原载2007年3月3日《羊城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