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8||观课166:手握寓言故事的“魔法杖”
(2025-11-17 20:41:44)
标签:
专业发展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11月14日,陆琴老师在基层学校执教三年级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让孩子们沉浸在韩非子先生创设的情境故事中。她拿着一柄“神奇的魔法杖”,把简单的文言文--寓言故事解读和处理得生动且有趣,破除其以讲授为主的枯燥和乏味。教学设计灵动,各环节逻辑严密。通过诵读、体验、理解、思辨、对话、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读--悟--演--思有序推进,引导学生由言语外壳感知进入到思维内部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由故事联系生活,掌握丰富的寓意。
寓言作为虚构性作品,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占比较大。处理这种体裁文本,既要考虑文体特质,也要充分考虑到接受主体--儿童的认知方式和已有经验。俄罗斯思想家、文学评论家别林基斯认为:“寓言是理性的诗歌,因为它有深刻的寓意,能揭示社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述真理。”我国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则认为:“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看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这节课整体特点如下:
创情境,巧导入;整节课创设校园寓言故事秀主情境,推进四个学习任务实施。播放视频,抛出一个问题,猜一猜韩非子给他的学生讲什么故事,展示相应的图片,让孩子们辩图说出故事名称,激活阅读前经验。结课环节,再次播放韩非子的动态视频,进行劝说,对本节课故事秀进行复盘,前后呼应。
教方法,促窜连;《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在书的扉页上写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子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明白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启发学生联系已学经验,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激发学生分享经验,得出相关的结论,比如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为本篇寓言解读做好必要铺垫,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提取相应的阅读策略,调动学生知识储备。
重朗读,多变化;采取教师范读、领读,同桌之间互读,双方倾听;提升环节,师生对读,去标点符号读、甲骨文方式读(猜读)。诵读方式变化,既是有效的巩固形式,也通过富有变化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展示甲骨文的时候,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激活。并且出示具体的评价量表,采取星级评价,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正确、流利;第二个维度:恰当、停顿;第三个维度:古文韵味;),让学生进行评价,变化评价主体。
有方法,做积累。教师对于文言文“言”的处理方面,小细节却有奇妙之处。对于“走”字的理解,她并不急着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把答案讲授给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反复启发,为什么走却能让兔子折颈而死,速度很慢的。经过点拨,学生明白这个词语是表达“跑”的意思,顺势引出这是“古今异义词”,古代的意思与现在意思是不一样的。教认“耒”字环节,展示该字的变化演示图,以此渗透汉字形体的基本常识。
搭支架,提思维。任务二部分,剖析情节,深入寓言。设计语句练习环节,给出具体的提示,以不同的场景“脚手架”,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自由想象,进行补白。对寓言故事理解更为深入、细致。“第一天:风和日丽,他靠在树桩上,美美地想:
创表达,深体会。任务三的主要活动是尽情演绎,体悟寓言。学生佩戴相应的头饰,现场进行表演。推进学生具身参与的动态化思维运行,引导其他学生观看,了解到宋人的形象,对寓言故事进行创意表达,将文字还原为画面、动作、神态,借助该方式加深体验。并且以评价推进学生综合性理解。设计为三个有趣的奖项,分别是星秀潜力奖、星秀风采奖、星秀达人奖。让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画面感,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到改编和表演过程中。
深探究,促对话。对于寓言来说,故事是形体,核心是道理。教师注重其文体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任务四是古今碰撞,思辨寓言。教师设计一个问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让学生从宋人故事中探究。列举两个典型事例。“偶尔中一次奖,靠中奖过日子”“又一次没有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之后就想着不用好好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引导学生研讨事例,从中反思,辨析洞察,分享经验,培养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寓言道理中对接人生经验,促进学生汲取成长的智慧。
本节课也有待改建与优化的部分:第一个是故事梳理用时较为长,起因、经过、结果,个人认为可稍作点拨即可;第二个部分是学生激励与调动方面,教师关注度较少,个别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与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以读懂故事为表层,理解寓言为进阶,联系实际为本真。以上是我不成熟的见解和思考。

加载中…